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郭学堂 ——中国外交需要“国际主义”

来源:   时间:2005-03-14  浏览:

   ●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各领域加速与世界接轨,迫切需要国际主义来化解外部对中国的疑虑,增强世人对中国和平发展的信任和信心

  ●以“和”、“合”文化为灵魂的国际主义可归结为6个字:对话、合作、共赢,即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共同发展,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中国外交需要一种符合国家利益的国际主义,需要一种对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国际主义。这是文化所致,利益所致,也是实力所致

  中国外交在新世纪面对两项重大任务:一是继续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在维护核心国家利益的同时,负担起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但是,中国崛起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如何才能做一个对国际社会负责的大国?如何通过国际合作化解“中国威胁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涉及到一个问题——中国外交需要注入更多国际主义的理念。

  国际主义是重要的外交思想 中国需要国际主义

  “国际主义”在英语辞典中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国家间合作,尤其是在政治和经济事务中开展合作的政策或行动”;另一个是指“对国家间开展合作的政策和行动的看法和态度”。就是说,国际主义是推动国家间合作的主张,是与孤立主义相对的一种外交战略。

  虽然,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历史背景下,“国际主义”曾被解读为“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输出革命”的内容,曾一度从外交战略的词汇中淡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主义”所包含的外交思想再度显示出了它的魅力。

  目前,中国的外交政策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其中不仅包含了深刻的国际主义思想,而且还需要注入更多国际主义的理念。首先,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大大削弱了传统的政治和军事竞争,推动和加强了国际合作。冷战后,在国际政治形势变化过程中,有两个显著而并存的特点:国内事务国际化、国际安全合作化。随着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出现,一个国家从主要考虑单一的军事安全,逐步转换为更重视综合安全,这是史无前例的转变。国家维护安全的手段也正走向多样化。在此背景下,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而必须与外界沟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通过对话和交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实现与国际社会的和平共处。

  其次,综合国力壮大要求中国适时参与国际事务。目前,中国有能力也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安全事务。从主观上讲,这样做有利于进一步实施提升综合国力的发展战略;从客观上讲,也有助于扩大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塑造中国对国际社会负责的国际形象。

  与以往大国的崛起不同的是,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伴随着国际合作与对话迅速发展。加入WTO之后,中国在各领域加速与世界接轨,迫切需要国际主义来化解外部对中国的疑虑,增强世人对中国和平发展的信任和信心。 

  国际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回归 

  国际主义强调合作的对外政策和多赢的外交目标。合作不是要求同一,有不同才会有发展;多赢要求包容,有压制不会有进步。而国际主义在中国恰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厚实的文化背景,与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和价值观高度一致。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并不要求“同”,不然就千篇一律,各自都不能发展;“不同”之中要有“和”,不然就矛盾重重,社会就难有进步。“和”要求彼此“不同”但相互接受,意味着和谐中存在自我,自我中共同发展。后人发挥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就是说有容纳“不同”的气度,才能壮大自己。 

  “和”既是中国外交哲学的出发点,又是终结点,引申到国际关系领域,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和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外交理念。 

  另外,在中国文化中还有一个“合”的理念,也为国际社会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外交思路。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强调的就是宽容和博爱。孔子还曾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发展,也要别人发展,只有使别人发展了,自己才能站稳脚跟;使别人事事通达,自己才能有更大的发展;要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要善于体谅他人;在满足自己需要的时候,也要帮助别人实现他们的欲求和愿望。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国家要想使别国认可自己的价值观,需按照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通过和平竞赛,展示自己价值观的优越性,只有这样别国才会心悦诚服。使用武力和其他强制措施输出价值观只会播种仇恨,而不是播种安全与和平。

   “和”、“合”二字体现出中国文化在对外交往中的包容性、合作性、协调性和对话性。这种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自我发展与追求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更主要的是为中国的对外交往指明了方向。随着外交空间和回旋余地的扩大,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在对外关系中将逐渐展现出更大的魅力,在国际主义视角中将体现出中国文化在外交中的价值所在。

  当然,“和”、“合”文化带有中国传统理想主义色彩,在国际关系方面,我们也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些理念与现实主义基本理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常言到,弱国无外交,处理国际关系主要还是靠力量制约,但国家在对外交往中的道德自律,对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和有序也有很大作用。只要每个国家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国际社会就可能达到“和”、“合”的境界。

  “和”、“合”文化中蕴藏着国际主义精神,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中国外交哲学,需要追寻这种精神,在协调国家利益的同时,实现中国外交的价值回归。 

  国际主义是中国外交的价值选择 

  以“和”、“合”文化为灵魂的国际主义,是中国外交的必然价值选择。它的主要特点可归结为6个字:对话、合作、共赢,即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共同发展,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其内容和手段,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不少,也做了不少。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在印度洋海啸等各种国际赈灾救援行动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中国”国际主义“的影子。

  20多年来,中国一直坚持着“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国际战略,其核心思想就是提高国家实力和推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但韬光养晦并不是不要有所作为,有所作为也不是不要韬光养晦,两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在没有能力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时,在奋力崛起而面对怀疑甚至敌视的目光时,中国的确需要“不出头”。

  但是,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中国外交需要大力倡导国际主义,更多地“有所作为”。国际主义的外交政策,也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但国际主义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是对“韬光养晦”战略的发展。坚持国际主义就是要讲公道话,不是“路见不平一声吼”,是以和劝人、以理服人,不是要“称王称霸”。“永不称霸”应该成为民族的传统,国家的意志。

  “有所作为”在外交上需要把握两个基本准则:一是要“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要国际主义但不要超越和抛弃国家主义;二是在充分保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树立良好的国际政治形象,提高中国的“软国力”,从而全面壮大综合国力。 

  总的来说,中国外交需要一种符合国家利益的国际主义,需要一种对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国际主义。这是文化所致,利益所致,也是实力所致。这种国际主义外交理念大有潜力可挖。

            (本文作者系同济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环球时报》 20050309 第十五版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