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下一代》杂志】拥抱教育数字化浪潮,赋能关工建设新篇章——专访同济大学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金正基
来源:《心系下一代》杂志
时间:2025-09-28 浏览:
金正基,同济大学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他全身心投入学校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在推动学校关工委建设尤其是数字化建设进程方面贡献卓越,成绩斐然。金正基曾担任同济大学副校长等职务,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同济大学关工委在教育数字化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在他的带领下,同济大学关工委在全国高校关工委工作中脱颖而出,2010 年和2020年分别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三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25年4月末,《心系下一代》编辑部编辑与金正基面对面交流,聆听他讲述同济大学关工委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依托数字化技术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精彩故事 。
同济大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开始探索建设数字化关工委的?与青年团队相比,老同志参与“数字关工”建设有哪些不可替代的优势?
金:同济大学是在教育强国这一政策引领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开始探索建设数字化关工委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数字化的关键作用,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为高校关工委加强“数字关工”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紧紧跟随时代的脚步也至关重要,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也使我们在新征程中不断探索育人模式和方法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大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但由于学校招生人数不断扩大、新校区建设等原因,使得关工委的老同志们没办法做到覆盖全部学生,更与大部分学生产生了空间距离,开展集中教育变得愈发困难。为解决这些困难,学校关工委在校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于2009年建立了“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官方网站,成立了专门的网络工作组,组建了一支由老同志组成的网站编辑队伍。同济大学关工委高度重视数字化建设,与时俱进,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
老同志们有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变革的过程中,他们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不断加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逐步实现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极大地提升了关工委的育人便捷程度,得到了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
同济大学的数字关工建设有什么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哪些可以供大家学习、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是否遇到过什么困难?
金:我们学校的数字关工建设具有调研深、宣传广、内容优等特点。
在取得关工委网站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又逐步尝试全方位展现教育数字化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应用。其中的经验做法主要有三点。
一是加强数字建设研究。我们以学校关工委被列为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数字教育和关工委线上工作研究单位为契机,组建数字建设课题研究组。课题组全体老师对全国200多所高校的官网和关工委网站进行了调研,对3000多名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又与20多所兄弟高校进行了面对面交流,累计召开18次专题会议总结交流调研成果,为加强数字建设提供了大量先进经验和意见建议。
二是建立数字平台集群。我们坚持贴近学生、服务学生,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先后对关工委网站进行6次改版,打造了“时政·热点”、“理想·奋斗”等16个一级栏目,“励志天地”、“国计民生”等40个二级栏目,同步建立了关工委公众号、“青年之友”微信群等网络平台,累计发表或转载文章10000余篇,浏览量已达3000多万人次。
三是丰富优质内容供给。我们连续10年开展网上阅读征文活动,在收到的5649篇文章中优中选优,以推文形式发送至微信平台,170余名学生获奖;我们将“读懂中国”、“感恩教育”等活动内容融入线上平台,从同济大学历史中提炼出100个小故事,通过网络转载,培养学生爱学校、爱专业、爱同济的人文情怀。我们还在线上提供个性化心理咨询,创设“猫头鹰云信箱”,邀请关工委的老同志一对一回复,解决学生的思想、学习和情感等问题,为600余名青年学生解难纾困。
在数字化关工委建设过程中,困难总是有的,比如关工委成员多为退休的老同志,年纪相对较大,很多人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有限;部分老同志习惯了传统的面授模式,对线上教育的互动性和个性化设计接受度较低。但方法是想出来的,为青年学生们解难纾困是我们的使命,仰赖我们关工委的同志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通过组织培训,让老同志参与官网运营、公众号管理等方法,令老同志们逐步掌握了内容编辑、平台维护等技能,解决了老同志面对数字鸿沟的困境,那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推进数字关工建设过程中,该如何运用贵校多年的实践经验,更好地提升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
金: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学生思想日趋活跃,我们在实践中感受到,高校关工委加强数字化建设,必须处理好三个变与不变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注重”。
三个变与不变的关系:一是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技术在发展,关工委立德树人的初心不能变。二是现代与传统的关系。传统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传统教育不能丢,尤其是我们三十多年来形成的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不能丢。三是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我们应引导青年走向自然、直面社会,实践原则不能忘。
四个注重:一是注重创新教育形式和内容。运用数字技术优化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使青年人能广泛接受。二是提高教育的精准性。个性化教育是时代的稀缺产品,通过数字化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为我们关工委提供精准育人的科学依据,精准画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三是注重强化育人效果。线上线下教育活动要综合打造沉浸式场景,塑造数字化教育环境,提升教育的生动性,线上单线联系增加私密性,教育效果更好。四是注重拓展育人空间。教育数字化构建开放教育生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资源,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协同育人。
我们认为,只有在做到“三个变与不变”和“四个注重”的基础上,才可以更有效地运用数字化的教育手段,引导青年学子培养自学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更好地提升其综合素质。
金: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将关工委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谋划推进。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关工委建设成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开展红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牢信仰之基。
强化政治引领,确保关工委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定期组织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开展主题教育,将政治要求贯穿于青少年关爱工作的全过程。深化关爱服务体系建设,针对青少年成长中的学业、心理、生活等实际需求,构建覆盖广泛、精准有效的服务网络,比如,建立心理健康辅导站、困难学生帮扶机制等。加强“五老”队伍规范化管理,完善选拔、培训、激励制度,充分发挥“五老”在思想引导、道德教化、经验传承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鼓励他们以亲身经历讲好中国故事。
数字教育赋能关工委是必然趋势。现在刚退下来的老同志也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也比过去更为便利;现在的青年人也更喜欢这类方式,比过去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更易接受。面向未来,同济大学关工委将同各兄弟单位关工委一起,紧紧拥抱教育数字化浪潮,做教育数字化时代的领跑者、遵守数字伦理规范的践行者和终身学习的示范者,为教育强国建设和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新发展阶段建设关工委,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政治引领,深化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五老”队伍规范化管理与作用发挥,完善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工作载体与数字化赋能,夯实组织保障与长效机制,凝聚多方合力,推动关工委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总体来说,我对数字教育赋能关工充满希望,我们在这项品牌建设过程中吃过苦头,也尝到了甜头,对未来的深入开展也有盼头。经过数年历练,同济大学已经有了数字育人的良好基础,也攻克了数字教育技术上的难关,树立了数字教育的信心,有了开展数字育人的路径。未来,希望广大“五老”能够继续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时空优势扎实开展数字育人,拥抱时代潮流,推动关工委工作向高质量发展。
写在最后
作为同济大学关工委建设的重要人物,金正基老师投身关心下一代工作多年。在这期间,他见证了同济大学关工委从已有成绩迈向新高度的历程,推动其工作不断创新发展。金正基老师凭借坚定的信念、卓越的领导力与不懈的努力,引领团队开创了一系列特色活动,使同济大学关工委工作成为全国的典范。他注重团结各方力量,积极开拓创新,以高度的责任感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他的理念与实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关心下一代成长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本文刊发于《心系下一代》杂志2025年第8期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WCSkNFVhA4NJfflzS8G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