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贯穿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主线,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和新思想。其中,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深化。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在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伟大进程中,需要持续推进理论创新,指导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践,并在不断深化的发展实践中,丰富理论内涵,完善理论体系。
一、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时代背景
伟大的理论来源于伟大的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一系列切实进展,科技创新的条件和能力基础不断夯实、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技术供给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区域创新日趋活跃、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突破、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科技创新已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重要源泉。
国家综合科技实力显著提升,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中,我国跻身第10位。但是,在新形势下,国家创新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压力。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快速突破和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日臻成熟,知识生产方式、科学研究范式、科研组织形式及技术突破模式加速迭代升级,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正处于重大密集突破的前夜,可能导致生产力的巨大跃升,引发产业赛道变更、经济增长模式再造和社会结构重塑,进而深刻改变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
从国内外形势看,近年来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趋于白热化,单边主义、孤立主义和技术民族主义倾向抬头,创新链、产业链及供应链“脱钩断链”的情况加剧。在此背景下,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韧性的任务显得尤为迫切。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解决这一系列实践问题指明了方向。同时,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规模社会实践,其快速推进对新质生产力理论体系的持续深化也提出更高要求。
二、加快推进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专门设置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章节。其中,《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核心标志、本质特征等进行了全面概括和总结:“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事实上,从“新质生产力”这一标识性概念提出再到系统性阐述,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两个核心问题。2024年5月23日,在山东济南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可以做更多深入探讨”。因此,新质生产力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也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息息相关,需要加快推进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
新质生产力理论需要通过实践检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专门对2024年3月—12月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论述作了节录,其中大多是在各地考察时的讲话。这也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搞一种模式,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当前,上海正在奋力推进“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为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模速空间”设立仅2年,已成为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上海创智学院设立仅1年,已发布包括全球首个规模化全流程机理可解释框架在内的7项人工智能新成果。这些都是上海通过政策创新、要素配置、生态协同和场景开放,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上海理论界应结合本地及长三角发展实践,整合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研究力量,加快行动起来,为新质生产力理论体系建构、丰富和完善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链接:https://www.jfdaily.com.cn/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5-09-28&id=463463&page=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