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解放日报】为青少年植入“海洋文明种子”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22-12-06  浏览:

本报讯(记者俞陶然)海洋深处没有阳光,也没有植物,却生活着很多动物。它们长什么样?科学家对深海动物及其自然环境做了哪些研究?日前,由上海科技馆和同济大学联合打造的“深海园林”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开幕。这是我国首个深海主题综合性原创临展,展示了世界上最大的冷水珊瑚林复原场景,包括数十件来自千米深海的珍稀标本。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介绍,探索深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这片没有阳光的广袤区域,存在热液喷口、冷泉生物群落、冷水珊瑚林等海洋地质和生态系统,有待科学家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深海也有很高的技术价值,近年来,中国在深海钻探、载人深潜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的下潜深度突破1万米,到达地球大洋最深处。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深海,把探索深海的“种子”撒到青少年心里,上海自然博物馆携手汪品先院士团队打造了“深海园林”展。

展览分为“海边的想象”“追梦深海”“幽暗仙境”“海底奥秘”“探索无限”5个板块,之所以以“园林”命名,是因为展示了很多冷水珊瑚标本,这些不同于浅水珊瑚的动物生活在海洋深处,打造出一片片充满生机的“园林”。

展览最大亮点是搭建了400平方米的深海场景,集冷水珊瑚、热液和冷泉3个生态系统于一体。布展人员通过三维建模和打印技术制作了80株冷水珊瑚模型,还原了竹节珊瑚、扇珊瑚、柳珊瑚等14种冷水珊瑚的自然生长状态,其中最大的近2米高。加上60个管状蠕虫的微缩模型和28平方米大型多媒体投影的应用,给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

据介绍,冷水珊瑚主要生活在大洋深处的石质基底上,海水温度介于2℃—12℃。与呈现复杂三维形态的热带浅水珊瑚不同,冷水珊瑚的个体形态主要是一维或二维,很少呈现三维形态,这可能与深海中营养物质匮乏有关。初步观察推测,其形态与取食需求相对应,一维的竹节珊瑚可以在湍流中游动并灵活捕食,二维的扇珊瑚通常迎着双向水流捕获食物。由于生活在黑暗的深海,没有藻类共生,冷水珊瑚捕食主要靠生活在珊瑚顶端的珊瑚虫,通过羽状触须迎着水流捕获有机营养物。

“4年前,我乘坐‘深海勇士’号深潜器下潜到1400米的南海海底,本想去观察冷泉口的生物群,结果却发现了深海珊瑚群。”汪品先告诉记者,“它们高的像树木,矮的像灌木,底下还有海绵等各种动物,这不就是深海园林吗?太神奇了!”当时,他想用“深海勇士”号的机械手采集一根5米长的竹节珊瑚带回去做标本,可惜采集过程中弄断了,珊瑚上的很多生物也没有带上来,“采集深海动物标本真不容易”。

举办深海科技展览,不仅能丰富观众的科学知识,还能激发儿童和青少年对海洋的好奇和热爱。“中华文明过去长期领先于世界,但到了16世纪,海洋文明崛起,让我们一度落后挨打。我觉得要把海洋文明的种子植入孩子心里,引导他们爱上大海,长大后投身海洋强国建设。”为此,汪品先建议上海建设全球第一座深海科技馆,全面展示深海前沿科学、深海探测技术以及与海洋有关的人文艺术展品。

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回应说,上海面朝大海,而且深海科学和技术在我国处于领先水平,可适时谋划这座科普场馆,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科普的力量。

链接:https://www.jfdaily.com.cn/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2-12-05&id=344026&page=07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