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新民晚报】疫情下,同济大学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亮相献礼115周年校庆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22-05-14  浏览:

5月11日,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东方医院章小清教授课题组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Azad Bonni教授课题组、普林斯顿大学Samuel Wang教授课题组合作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研究团队联合开发了神经元功能多样性解析方法,发现了关联学习记忆的关键神经元。值得一提的是,论文第一作者陈晓颖博士是同济大学培养的2016届博士研究生。

而就在此前5天(5月6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高亚威教授团队与美国芝加哥大学何川教授合作研究成果发表于另一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该研究为进一步解析生命过程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疫情当下,一周之内,同济两度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发文。再细数一下,今年以来,该校一大批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高水平科研创新成果接连亮相,多点开花。这是同济科研人为即将到来的学校115周年校庆献上的最好生日礼物。

同济医学与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接连获得重要突破,成果迭出。4月28日,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勇教授与高绍荣教授课题组合作成果发表于《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研究建立了亲本特异性调控功能的预测体系。3月10日,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薛雷教授课题组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揭示Snail家族蛋白调控细胞自噬新功能。

同济物理科学领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4月22日,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声子学与热能科学中心陈杰教授和徐象繁教授,与南京师范大学量子输运与热能科学中心周俊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物理系李保文教授合作撰写的50页长篇综述文章(共50页)发表于《现代物理评论》(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文章是为纪念“界面热阻”这一重大科学发现200周年而作,全面介绍了近30年来界面热阻领域取得的长足发展。

3月25日,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严钢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计算科学》(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成果应用于推理全球性传染病的传播动力学,能验证SARS和COVID-19的早期传播行为。

化学、材料、海洋、汽车、环境等学科领域研究也分别取得重要成果。3月12日,同济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徐涛教授课题组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发展可见光/镍催化的不对称还原反应用于有机硼化合物高效合成。4月1日,同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杜建忠/范震研究团队研究成果以增选封面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提出了“非药物疗法”双管齐下治疗耐药肿瘤。4月4日,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邓凯博士与杨守业教授、郭玉龙博士的合作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提出温度是控制全球硅酸盐风化程度的主要因素。4月27日,汽车学院魏学哲教授团队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提出车用动力电池容量估计的新方法,为多种应用场景下的电源系统技术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的应用研究同样成绩喜人。发挥全系统优势,“同济智慧”持续助力我国中速磁浮自主研发。3月10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牵头研制、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列商用磁浮3.0版列车,在同济大学高速磁浮试验线上完成了相关动态试验和系统联调联试。这标志着我国掌握了中速磁浮关键核心技术,磁浮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继续保持世界前列。4月2日,学校获批2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分别是铁道与磁浮科普实践教育基地(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链接:http://news.xinmin.cn/2022/05/14/32165968.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