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上观新闻】切削一个角,建一座山丘,商务楼嵌入立体公园…上海“奇特”建筑为何越来越多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1-12-09  浏览:

上海杨浦滨江,“绿之丘”是一座有些魔幻的建筑。浓浓工业风、披满植被、造型独特……第一次看到这幢建筑的人,都忍不住问:这片“森林钢筋”,究竟是什么地方?

走进“绿之丘”,拾级而上,会发现这里有着杨浦滨江边最美的观景台——站在悬浮在空中的游廊,江景尽收眼底,江水在脚下流淌;建筑被垂直绿化覆盖,加上宛如迷宫般的内部走向,这里似乎是一个充满乐趣的城市公园;建筑内有一个个“盒子”般的小房间,入驻了咖啡馆、服务老百姓的滨江驿站,还是滨江管理团队办公地;低头看,一条车行道路竟穿越了建筑本体……

“绿之丘”原是一座废弃的老仓库,杨浦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后,这个老仓库也被重塑。在它的“身体”中,包裹着公园绿地、公共服务、商业休闲、基础设施等功能。

在上海不少建筑师眼里,“绿之丘”是一个很典型的具有复合功能的更新建筑。中国的城市建设一直面临一个问题,即服务功能的单一化、自给自足的封闭体系,由此产生了大量无用的间隙空间。近年来,上海一批建筑师、设计师进行探索:在城市更新和建筑更新中,于有限的空间内叠加与融合更多服务功能,生发出更多公共空间,让老百姓共享。

留下“平凡无奇”老仓库,打造成滨江魔幻建筑

“绿之丘”是一座“拆出来的房子”。

其原型是上海烟草公司的机修仓库,建于上世纪90年代,四四方方的建筑造型,可谓“平凡无奇”。

在杨浦滨江公共空间贯通的规划中,需要开辟一条沿江的公共道路,以缓解“隔壁”的杨树浦路的交通压力。这条公共道路需要横切过机修仓库的位置,所以在最初规划中,机修仓库要被拆除。

负责杨浦滨江景观设计的设计团队——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章明教授,在考察滨江沿线时,对这幢建筑萌生了更新利用的想法。

“杨浦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后,沿线需要一些服务型空间。老建筑本身结构很好,也有更新的可能性。而老建筑如果拆除了,未来原址再造新建筑就很难了。”

对设计团队的建议,杨浦区政府持开放态度:请设计团队提出方案,大家一起来讨论商量。最终,双方共同打造了滨江边这个魔幻建筑。

老仓库被设计师大手笔地“削”掉了50%的体量。原来的第六层被整体拆掉,面向滨江的一侧被斜向切削,形成了台地式景观平台,背向滨江的一侧也进行了切削,引导城市空间向滨水延伸。如此一来,人们可以从杨树浦路的缓坡,上到建筑二层,再漫游至滨江,好像跨越了一座城市中的山丘。

整个建筑被绿色包裹着,台地式平台、屋顶以及从杨树浦路蜿蜒而上的山坡上,满是绿化与花卉。这是一座立体通透的城市公园。

设计师打造了一个个“小盒子”造型的空间,镶嵌于建筑中。每一个空间可以注入不同的功能:如,永远不缺人气的咖啡馆、儿童活动空间,可以聆听讲座的会客厅,最近杨浦滨江的指挥中心也入驻了这里。在设计团队的构想中,未来那些“盒子”还可以注入无限可能性。

新辟的安浦路则穿越了建筑的第一层。安浦路虽是车行道,但相关部门对车速有一定限制,道路的慢速定位与建筑的休闲功能相一致。

亮相后的“绿之丘”,成为杨浦滨江边的网红地标建筑,几乎路过的市民游客都会走上去看一看。据说,在这里的悬浮游廊上,能拍到最美的杨浦滨江风景。

苏州河畔“三角地块”,历时四年确定更新方案

复合功能的项目更新很难,设计上要敢想,甚至有些天马行空。“这些都能解决,最难的是对政策的突破。”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设计师王绪男近年主导与参加了几个此类项目更新。

如,在“绿之丘”的更新中,政策层面上突破了市政道路不许覆盖的规定,由此才实现了市政与民用建筑的高度混合。

在上海苏州河畔一个地块的更新中,设计团队遇到了更为复杂的情况。

在苏州河黄浦段,由南苏州河路、浙江中路、厦门路围合而成了一块“三角地块”。“三角地块”内的一片二级旧里经历了旧改。最近,里面的居民搬走了,地块终于可以启动开发了。

这是一块苏州河畔难得的“大衣料子”,如何“剪裁”?黄浦区政府非常慎重,与设计团队反复推敲,历时四年,最近确定了更新方案。

“三角地块”面积不大,围着地块步行一圈,只要10分钟左右;但土地权属情况极其复杂:一块是一家金融企业的重要仓库,一块是黄浦区环卫部门的办公场所,一块是居民区,一块是近百年的历史建筑,居民区内还有一处红色文保点——中共地下秘密联络点厦门路旧址。在地块的更新中,黄浦区还规划,要建造一个重要基础设施——大型泵站,以提升城市排水能力。

“地块内的原有部分功能,如银行仓库、环卫办公、红色与文保建筑等功能都要保留,同时要注入新的城市功能,而地块又属于不同的产权单位……这是规划的最大难点。”王绪男说。

在确定的规划中,“三角地块”未来会呈现“地下、地上、空中”的立体图景:

在地下,将有深数十米的泵站空间,有能停放上百辆大型环卫作业车的三层车库。地面上,百年历史建筑、红色文保点将被修旧如旧得以保留,沿街可能引入一些商业业态,银行仓库也被保留。空中,新建的环卫办公大楼将采用“核心筒”支撑的设计,仅“核心筒”部位与地面接触,大楼其余部位“悬浮”在空中。地面上的空间,根据地下泵站突出地面的形状,打造高低起伏的坡道,种上绿植、花卉,形成一个开放式的花境公园。

“更新后,这个地块将有城市文化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商业服务功能以及一些城市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复合功能。”

尽管地块分属于不同的产权单位,但设计团队在规划时要通盘考虑,打破地块的权属限制。如,环卫企业的地下车库内,需要停放大型环卫车,新的地下车库一部分占据了旧改动迁后的地下空间,而这块地下空间属于其他的产权单位。又如,泵站设施的地面部分被设计了很多绿丘,产权属于市政相关部门,但未来地面部分会与周边绿化一起作为开放的公园来使用,这又涉及到统一管理的问题……未来,整个规划的落地,也将需要不同部门的整体协作。

创造更多公共空间,设计师与政府部门“心心相印”

在“同济原作”设计团队主导与参与的复合功能更新项目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特征,就是更新后的项目都具有了“很强的开放性与公共性”。

苏州河黄浦段,四行仓库的河岸对面,一座临河的5层小楼正在改造,明年年中亮相,这里将是南京东路街道社区综合公共服务中心。

“同济原作”设计团队对小楼的内部空间进行了梳理,将社区综合公共服务中心所需要的社区食堂、多功能活动室、党群服务中心与长者照护之家等功能整合进去。更新的最大亮点在建筑外部。有一处特别吸睛的更新,对建筑朝向苏州河的一个转角进行了“削切”,打造了一个可以从地面步行到5楼楼顶的路径。

在5楼楼顶,则创造了一片屋顶露台,有藤蔓攀爬的休憩区、有俯瞰苏州河美景的瞭望台、有休闲健身区、有可以组织小型活动的小广场,等等。“楼梯与露台未来是对外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在此登高,饱览苏州河美景。”

妙的是,尽管小楼因增加外部楼梯被“削”去了一部分空间,但在设计师对内部空间重新梳理后,可用空间并没有比过去减少。“小楼历经多年,经历了一些加盖与扩建,空间结构使用混乱,整体利用率很低。我们梳理空间后,将原来无用的空间释放出来,填补了因开放外部公共空间而‘失去’的内部空间。”

开放,也是“业主”更新这幢小楼的初衷。街道的社区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开设的目的就是为老百姓服务,因此正要吸引与集聚人气。一个开放的公共露台刚好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街道社区综合公共服务中心的设计中,还开放了底楼的空间,向内退借数米,打造了上海老弄堂“骑楼”空间。未来,人们可以坐在“骑楼”下,喝喝咖啡、聊聊天,看看河景,好不惬意。

“建筑具有天然的社会属性,所以建筑设计不光为业主服务,也为社会大众服务。复合功能更新项目,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呈现更多现代人需要的城市服务功能,其复合呈现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公共空间的创造。”王绪男说。

这几年,“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深入人心。“同济原作”设计师在承接一些政府主导的更新项目时,每每与政府工作人员谈到,要在项目中增加更多公共空间时,总是能一拍即合。“很多政府部门经常会主动提出,一定要在更新项目中给老百姓营造可以共享的空间。”章明说。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430749&sid=67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