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同济大学2021年追求卓越学生奖”初评答辩会上,一位位同济大学在读博士生、硕士生现场展示的一张张学术成绩单格外亮眼。
近5年来,同济大学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工程科技攻关等重大科研项目几乎都有研究生参与其中;全校高水平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约七成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完成;大量科研获奖成果中都凝结着研究生的贡献。近5年,同济大学年均授予博士学位近800人,人均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超过3篇。研究生已成为同济大学科研创新队伍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这些数据,一方面体现了同济大学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学校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已初显成效。
立德树人细无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全覆盖
近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董志毅做客同济高等讲堂,为师生作了专题讲座。他向师生们介绍了近年来民航最新发展成果及未来智慧发展蓝图,欢迎有志于此的同济师生投身民航事业。近一年来,分别做客同济高等讲堂的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著名芭蕾舞表演艺术家谭元元等。
开设同济高等讲堂,是同济大学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又一重要举措。自2018年秋季学期起,同济大学在研究生必修环节增加了“同济高等讲堂”的学分要求。讲堂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养”“学术素养”“职业素养”三个模块,邀请党政教育领域精英、学术大家、企业家为研究生现场授课,分享治学经验,旨在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学术能力与综合素养。每年校级层面讲堂约100期,院级层面约500讲。
同济大学不断挖掘各学科研究生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紧密结合。2018年,同济大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学校自主审核增列的第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全面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全覆盖,自2018级起,在全校所有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加强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的融合。积极编制上海市首个课程思政指南《交通运输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全面支持5个上海市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先行先试,建成了“中国道路”“工程伦理”“交通运输与人类文明”等一批具有同济特色的研究生或本研贯通课程思政示范课、示范专业课程链,由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专业课程链、示范专业向公共基础课、学术前沿课全覆盖。
推进评聘制度改革,压实导师“第一责任”
“学校对研究生导师实行岗位考核制度,考核内容主要为:导师工作态度、师德表现、学术水平、科研支撑条件、指导研究生的质量、教书育人情况等。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度是否继续招生、招生数额倾斜、优秀导师评选、绩效奖励等依据。”“研究生导师应尊重研究生的人格。”……这些细则规定,来自2020年修订发布的《同济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与工作规范》,它全面规范了研究生导师的岗位职责与工作制度。
导师队伍建设,对于研究生教育培养至关重要。早在2015年,同济大学就开始全面试行导师工作制度改革,一方面取消导师任职资格审核环节,将导师任职资格与教师职称并轨,另一方面将权力下放,由各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每年对导师进行考核,审核确定下一年度导师招生资格,从而进一步压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岗位职责。学校还建立了“学科、专业、课程”三类责任岗位制度,分别明确了这三类责任岗位的主要职责。
据介绍,实施导师招生资格动态管理办法和负面清单,限招、停招直至取消导师资格等制度以来,每年约有近百名导师被限招停招,也有百余名新增导师进入导师队伍。由此很好地解决了导师队伍固化和终身制,进一步激发了导师队伍的活力,导师指导培养研究生的整体能力明显提升。
从2019年起,同济大学还恢复校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鼓励申报全国一级学会优秀博士论文,激励导师和研究生出高水平成果。伴随导师能力建设的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也相应得到提升。
深化评价改革,坚持多元标准
近年来,学校推动了研究生学位标准多元化,对研究生学术成果求质不求量,促进了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潜下心来做学问,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自2017年起,同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坚持人才培养的多维度评价,授权各分委会基于学科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多元学位标准。强化校院两级管理,着力破除“唯论文”,特别是“唯SCI”,逐步建立了多元化学位标准体系。
不唯分数,赋予学院自主权。早在2010年,同济大学在有重点学科的13个学院试点“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生,突出考核科研能力和培养潜力。2020年,“申请—考核”制实现了全校学科专业的全覆盖。来自“双一流”高校的学生比例超过75%,生源质量稳步提升。
自2017年起,同济大学逐步建立建立“刚柔相济”的分流与退出机制,注重道德与学术诚信、过程评价与学术评价。在招生、培养和论文环节,如出现学术不端则一票否决;在培养过程中,出现关键环节考核不通过,则必须退出,体现“刚”性。考虑到学科差异性,论文环节实行分类指导,授权分委会制定论文盲审、预答辩及答辩环节实施细则,研究生院负责备案和监督执行,体现“柔”性。
建立人才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质量文化。学校有效推进“六位一体”教师评价和“全链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即“效果评价、诊断评价、过程评价、毕业生调查、教师自评、同行专家评价”“六位一体”的教师评价,以及“招生评价—新生评价—年级评价—毕业评价—毕业后跟踪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的“全链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表示:“同济大学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四个面向’,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助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促进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通讯员 黄艾娇 记者 颜惠芳
链接:http://www.shedunews.com/shanghai/con/2021-05/08/c6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