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解放日报:哺乳动物“心跳的秘密”揭开一角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13-09-28  浏览:

  本报讯 (记者 彭德倩 通讯员 黄艾娇)人活着,就有心跳,而心跳的动力来自特殊心肌细胞组成的起搏传导系统。长久以来,这些特殊心肌细胞究竟由哪些前体细胞发育而成,成为全球科学家们共同探索的秘密。近日,同济大学梁兴群、孙云甫课题组探秘“心跳”,在全球首次发现第一心区特有的标志物“HCN4”,准确标示出第一心区和起搏传导系统前体细胞,由此,人类又向心脏干细胞治疗迈出一步。最新一期国际著名医学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循环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这一重要研究成果。
  “在哺乳动物发育过程中,有许多心脏干细胞参与了心脏的形成,其中包括第一心区、第二心区的心脏干细胞。然而作为心脏最先形成部分的第一心区,人们对它特异性的标志物却知之甚少。”孙云甫教授介绍,“此外,心脏起搏传导系统是由特化的心肌细胞组成的,可是这一系统的动态形成和细胞来源,也一直是个未解开的谜。”
  在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药学院相关课题组合作完成的研究中,梁兴群教授等研究人员采用以HCN4基因修饰的小鼠做模型,试图解密HCN4谱系细胞是如何在心脏的形成中发挥作用的。研究结果显示,“HCN4”是心脏发育过程中第一心区的特有标志物;第一心区、第二心区的前体细胞分别参与了心脏起搏传导系统中房室结、窦房结的形成。
  “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对于心脏的干细胞再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孙云甫教授说,心力衰竭和心肌梗塞等心脏病大多源于左心室,而左心室正来自于第一心区。找到了第一心区的标志物,就意味着今后可以在心脏疾病的再生治疗中,通过人类干细胞培养,分离、纯化出真正所需要的左心室前体细胞或心肌细胞,从而为更为特异和有效的干细胞治疗奠定基础。
  同期杂志上,哈佛大学威廉·普教授等还就此发表评述文章,认为这一成果为在动物体内识别和分离第一心区细胞提供了可能。利用这一标志物,是否能够从人类多能干细胞培养中有效分离出左心室心肌细胞,值得期待。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3-09/28/content_1097905.htm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