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表彰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育工作者,2002年本市设立“上海市教育功臣”荣誉称号制度,每5年评选一次,由市政府发文表彰。2003年、2008年本市已评选表彰两届共19名“上海市教育功臣”。2013年6月,经市政府同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印发《关于评选“上海市教育功臣”的通知》,在本市组织开展了第三届“上海市教育功臣”评选工作。
经各高校、区县教育局、有关委局控股(集团)公司两轮推荐、“上海市教育功臣”评选工作专家委员会评审、网上公示、“上海市教育功臣”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市政府批准,卞松泉、汤钊猷、刘宪权、邬宪伟、杨槱、何积丰、张志敏、张洁华、范立础、封莉蓉(按姓氏笔画排序)等10位同志获“上海市教育功臣”荣誉称号。
【人物简介】 同济大学 范立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独创“三分之一”教学法
他从事桥梁与结构工程的教学工作近六十载,培养出不少我国桥梁建设和设计的领军人物及技术骨干。他主编出版了《桥梁工程》统编教材,被全国十三所高校使用,也是桥梁工程技术人员必读的经典教材,他出版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对我国大跨度连续梁桥建设起到极大推动作用,主讲的《桥梁工程》被评为2006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
他始终活跃在高等教育的第一线,学生对他的课评价极高。此外,他还亲自抓课程教学梯队的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他独创了“三分之一”教学法,用三分之一的教学时间了解同学;用第二个三分之一的时间调整必要的教学内容;用最后三分之一的教学时间安排部分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他的备课笔记里永远只有讲授提纲和教学重点以及关键的概念。他习惯于在每堂课后记下同学们的“奇思怪问”,他认为这能让他了解同学们对于课程的理解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及进度。
■科研领域坚持与时俱进
他的研究领域跟着时代要求不断创新,从最初的桥梁抗震理论及工程应用、桥梁空间计算理论到荷载横向分布、混凝土收缩徐变、预应力混凝土连续体系性能,到近年来新拓展的研究领域———基于全寿命的桥梁结构性能设计。
范立础院士主编了我国首部《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主持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奖。2005年提出并负责建设的世界上最先进的多功能振动台系统已建成,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土木工程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http://xmwb.xinmin.cn/html/2013-09/08/content_24_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