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解放日报】“蛟龙”试验性应用航次首潜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13-06-18  浏览:

1213

“蛟龙”眼中的海底世界
这是通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获得的海底毛瓷蟹(白色)和贻贝(褐色)图像。

23212134

带回碳酸盐“烟囱”样本
这是 “蛟龙”号采集到的碳酸盐“烟囱”样本。均新华社发

       本报讯 (记者 章迪思)昨天,“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今年的试验性应用航次完成了首次下潜,水下作业将近4小时。
       该潜次由中船重工集团702研究所的叶聪担任主驾驶,中科院声学研究所杨波和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开周在下潜过程中验证潜水器声学系统、运动控制系统和基于长基线定位系统的自主导航软件。昨天9时37分,“蛟龙”号开始下潜。约1个小时后,潜水器抵达预定作业点,深度约1400米。据了解该区域是一个冷泉区,这种区域是国际深海科考的前沿。
       此后,潜水器进行了约4小时水下作业,其间发回4张照片,包括冷泉区碳酸盐、贻贝床上附着的蜘蛛蟹等。从现场视频中可看到,潜水器返回甲板时,带回了深海冷泉区的碳酸盐“烟囱”样本和大量贻贝样本。
       这次下潜主要目的有三个:验证潜水器的状态;进行潜水器长基线定位系统试验;让潜航员熟悉海山地形,锻炼在类似地形的驾驶技能。从结果看,昨天已圆满完成三大目标,尤其是潜水器从海底“山底”一直爬到了300多米高的“山顶”。
       据新华社“向阳红09”船6月17日电(记者 张旭东)正在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8日将搭载首位“乘客”下潜,这位“乘客”是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下潜区域仍然是17日“蛟龙”号下潜的南海冷泉区。
       “蛟龙”号18日将进行第53次下潜,这也是“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的第二次下潜。这个潜次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唐嘉陵担任主驾驶,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张东升下潜继续进行定位系统测试,周怀阳搭乘潜水器在海底观测。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3-06/18/content_1043435.htm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