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钱芸莱)“如果一切顺利,未来的马路上将不再需要红绿灯。”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杨晓光教授与其研究团队目前正在太仓研究“典型城市车路协调系统”。这一系统通过车辆信息共享技术,实现车辆在没有信号灯的交叉路口自由通行,不仅可以减少拥堵,更可以减少因车辆变速、信号灯设置造成的能源消耗。“这套系统是通过数据库和智能电脑,每辆车在出行前就可以拟定最佳路线,通过互联系统统一调整——相同路线的车辆可以整合,甚至组成一个车队,线路冲突的则可以通过数据传输进行修正协调。”杨晓光告诉记者,“实验数据显示,通过智能交通技术的综合运用,救护车提速20%-50%。”
据悉,实验中,有两辆小汽车扮演“拦路虎”的角色,它们行驶在救护车的前方和左侧,逐渐对它形成“夹击”……这时,两辆车上的司机收到了救护车发出的“让行”警示——原来,参与实验的车上都装了智能终端,可收发无线信息,车与车得以“对话”。而救护车经过交叉路口时,信号灯会提前几秒及时由红变绿,现场交通秩序如常。“我们这个实验的目标之一,就是利用技术手段,兼顾救护车等的优先通行权和整体交通秩序。”杨晓光解释说,通过车与路“对话”,交通信号灯适时调节,救护车所在车道的流速明显变快,但其他车辆受到的通行影响有限。同时,通过车与车“对话”,救护车可以排除其他车辆对它快速行驶的干扰。“可以设想,如果这个项目一切顺利,城市交通将如同一个有机体,交通设施之间、车与车之间都可以通过‘微信号’无线信息连接,依靠城市智能交通系统,车辆如同深海中鱼群一样快速游动,彼此却不会相撞,马路上并不需要红绿灯。”杨晓光说,按照课题组的研究计划,今后优先通行权会区分等级,智能化的交通指挥中心将汇集各种各样实时信息,即时分析判断,选出最优的交通组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