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6日,“国际公共广播电台”(Public Radio International)所制作的广播节目“美国生活”(The American Life)声明,将2012年1月6日播出的《戴西先生去了苹果工厂》(Mr. Daisey Goes to the Apple Factory)撤回,其理由是该节目中的一些事实是他编造的。
作为美国著名的独角戏演员及作家,今年已届36岁的迈克·戴西(Mike Daisey)在这档节目中,对为苹果代工的中国富士康工厂的工人的非人待遇进行了揭露与抨击,如使用不满12岁的童工等。这无疑让早就对中国“血汗工厂”不满的美国人大为震惊,以至于这档节目的听众不可胜数,同时还有创历史纪录的888000个下载。不过,对苹果进行批评并非迈克一时心血来潮,从2010年9月起,他就在剧场演出《史蒂夫·乔布斯的苦恼与狂喜》(The Agony and the Ecstasy of Steve Jobs),对苹果通过如今时髦的“全球化”分工剥削中国工人进行抨击。而且,只要看看维基百科对迈克的介绍,就知道他不是个头脑简单的人,他其实是个“公共知识分子”。
但是很不幸,美国“公共媒体”(American Public Media)《市场》栏目驻中国记者罗伯·施密兹Rob Schmitz发现迈克在节目中的讲述有点离谱,他就联系到了迈克深圳之行的翻译进行访问,于是真相忽然大白,诸如12岁的童工等,原来都是迈克即兴创作的虚拟人物。在事实与现实面前,迈克只好公开道歉,他向该期节目主持人和揭秘的罗伯承认,“对此我真的感到很遗憾,在你的节目中我把它当成新闻讲了出来。可是,它不是新闻,它是戏剧。”
那么,戏剧追求的是什么?无非是激烈的矛盾冲突。为此,剧作家不得不对生活本身进行加工、浓缩和改造,使其能强烈地打动或刺激观众的情绪,从而让他们得到亚里士多德所言的“卡塔西斯”(即某种宣泄的快感)。但是有一点亚里士多德没说,在观众得到卡塔西斯并满足地走出剧院后,剧作家和演员同样也得到了卡塔西斯,甚至是更多的卡塔西斯。而正是为了追求这种快感,迈克才对事实进行了剪裁与雕琢。他危言耸听的目的果然达到了,只是最终的结果有点出人意外。
不过,我觉得这并非身为美国“公知”的迈克个人身上的毛病,可能也是很多国家的“公知”们的习惯性做法。而且,实际上,美国一直有一种把事物戏剧化的“癖好”。这种戏剧化,不仅针对美国之外的世界,更多的是痴迷于自我的戏剧化。至于这种戏剧化的手段则多种多样,它不仅通过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制作与加工,而且也通过广告、电影以及电视等影像来传达。在美国肥皂剧《生活大爆炸》第五季第四集中,在洛杉矶蹉跎多年连个女朋友也没捞到的印度小伙子若伊充满委屈地抱怨说,他之所以如此孤独,怪就怪美国的电影和电视剧太骗人了,因为在这些影视剧中,好像满大街都是大胸脯的金发美女,言下之意,就是这些美女才把他诳到了加州理工。可倒霉的是他来了美国才知道,根本没这回事。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生活大爆炸》中若伊的遭遇更加具有戏剧性。2011年5月3日,当奥巴马坐在白宫办公室观看海豹突击队刺杀本·拉丹的现场视频的实况直播时,这种戏剧性可以说是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顶峰。因为这幕大戏甚至没有任何铺垫就直接进入了冲突最为激烈的高潮部分,并且很快,美国还把奥巴马在白宫观战的这一幕向全世界的观众进行播放。这一幕充分表现了美国的戏剧性所在,它首先将世界戏剧化,然后再将戏剧化的世界再次戏剧化并发还给世界,由此所产生的力量可想而知。
当然,美国自我戏剧化和戏剧化世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或者影响最大的还是好莱坞这个造梦工厂所生产的无数影像作品。这一点,只要你步入好莱坞的“心脏”即“环球影城”(Universal Studio)就会明确地体验到。尤其当你乘上宽敞的电瓶车踏上40多分钟的“影城之旅”(Studio Tour),从环球公司所制作的一部部电影的场景中展开一场分不清到底是现实还是梦幻的穿越时,这种强烈地将世界戏剧化的感觉就更加会不期而至。这里的一切,高楼林立的大都市纽约、突然下雨的西部小镇、凶猛的大白鲨、孤零零的汽车旅馆、郊区一幢幢漂亮的别墅、电火花乱溅扭曲变形的地铁隧道,以及烟雾飞扬墙倒屋塌的飞机失事现场,乃至于汪洋大海,全都是真的,可却又都是假的。说其真,是因为真有这样的“场景”存在,说其假,因为这些场景并不是真的“存在”。但就是这些亦真亦假的场景才给好莱坞戏剧化的电影搭建了一个个梦幻舞台,把美国的一幕幕普普通通的生活以戏剧化的形式擦亮后展现在全世界的观众眼前。这其中当然不只有印度小伙子若伊唠叨的那些随处可见的大胸脯金发美女,还有华尔街西服笔挺的金融家、腰胯左轮手枪的西部牛仔、登月的宇航员,以及与侏罗纪的恐龙进行殊死斗争的科学家等,他们形形色色、林林总总,一起为现在的美国建构出了一个虚拟却在人们心目中比现实的美国更加真实的影像美国,并且它永远比当下美国的诱惑力更大。在这个影像美国中,所有的人物与东西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光影,一切平庸的现实都变得闪闪发光,同时也更加戏剧化。
迈克说,他这次的错误是把戏剧当成了新闻。但我觉得这个错误不能只由他一个人来承担,是美国对新闻乃至对世界的戏剧化要求让他犯下了这个错误。这就好比当我在环球影城兴冲冲地坐上“影城之旅”的电瓶车,从一个个昔日的电影场景中穿行时突然发现,尽管我看到了影像背后的东西,可是与此同时,我也被这些不同电影的场景戏剧化了。这40多分钟的旅程刚刚开始没几分钟,我就变成了个无情地追求和渴望看到戏剧性场景的人。(作者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现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东亚系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