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解放日报】不一样的“架桥铺路”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12-04-09  浏览:

       30年前,我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路桥系,毕业后一直在上海从事公路与城市道路行业的设计、研究工作,也算是一个“圈内人士”吧。随着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展开,我的工作环境一下子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东海之滨来到万里之遥的西部边陲,在新疆喀什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规划建设组担任驻莎车县联络员,主要负责以建筑工程为主的 “交钥匙”、“安居富民”等工程规划建设的督查和协调工作。起初,包括我本人在内的不少人都认为,这次我改行了,而且跨度还是蛮大的!

       援疆第一年任务重、压力大,仅莎车县的两个“交钥匙”项目,对于作为联络员的我就是不小的挑战,从年初的规划选地到年末的结构封顶,在工程的不断推进中,我也由一个道路交通专业工程师逐步转型为一个建筑工程现场管理人员,确实远离了自己非常熟知的“架桥铺路”行当。

然而,一年来,喜欢思考的我却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我依然还在艰难而快乐地承担着新疆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 “架桥铺路”任务,况且,这座“桥”那条“路”的修筑比起传统意义的路桥工程重要得多,难度更大,是一条条民族团结之“路”,一座座幸福和谐之“桥”。

       就拿莎车县的两个“交钥匙”项目来说吧,我的主要职责就是按照指挥部的要求,紧紧依靠参建队伍,做好项目前期、施工等阶段的督促检查、协调服务工作,在前方指挥部、分指挥部、各参建队伍之间“架桥铺路”,领会、传达指挥部领导和各组的工作要求,配合县分指挥部细化落实,协助各参建单位各司其职、排忧解难,为项目推进起纽带和桥梁作用。

       一年来,我工作的规定动作差不多就是,每天来往于驻地到工地那条已开工的古勒巴格路,与分指挥部里的援疆干部们一起现场讨论项目计划、质量和安全工作,常常为了一个细节吵得面红耳赤,甚至怒目圆睁。也就是在这样的争执中,把问题讲清楚了,达成了共识,彼此还增进了了解。冬休期来临前,当两个项目结构分别封顶时,大家先前的那股说不清的怨气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我为自己付出的努力由衷地充满成就感。

       援疆干部除了要管好项目建设,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融洽民族感情,促进民族团结,以实际行动做一个受维族同胞欢迎的友谊使者。在协调新一轮援疆最大的民生工程——“安居富民”过程中,我给自己的工作定位是在现场多听多看,帮助解决问题、反映问题。为此,在县里的时候,除重点关注两个“交钥匙”项目,基本上就是随县安居办的同志下乡调研,北到墩八格乡、东进巴格阿瓦提乡、南至霍什拉普乡,几乎走遍了全县的乡村,与当地干部一起深入每家每户,了解资金落实、建材供应、工程质量、工程进展、基础设施配套、装饰、入住等情况,许多问题在现场及时解决。在有效推进按计划完成全年任务的同时,与在场的维族干部和群众也结下了深厚友谊。去年年底莎车第一次寒潮来临时,我意外收到阿扎提巴格乡吾斯曼江书记发来的短信:“最近天气很冷,请穿厚一点。”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非常感动。

       对口援疆,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愿做这一宏伟工程的一块铺路石。

上海市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规划建设组 周锡芳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