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继续深造、保研比例攀升,优质“小本”少了,企业急了
来源:东方网
时间:2011-11-23 浏览:
同济大学2012届毕业生校园综合招聘会上周举行。今年的校园招聘延续去年的好势头,用人单位提供的薪酬也有所提升。但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求职市场上,理工类本科生已渐呈“稀缺”苗头,一些企业明显感觉优秀的本科毕业生越来越难招。
同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向记者证实,从去年开始,该校进入职场的理工类本科生总数已呈下降趋势,今年这种趋势进一步明显。出现这种现象,与近年来大学生继续深造、保研的比例不断上升,以及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有一定关联。
第一份工作应考量个人兴趣、职业发展等
“随着2010年以来市场复苏、企业利润增加,一些机械加工类、IT以及金融类企业,对校园招聘的需求明显增加。”同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迅介绍,以同济的这场招聘会为例,此次有意向进驻招聘会的企业多达620家,由于学校场地限制,最后来了400多家,带来2000多个就业岗位。“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型国企以及事业单位和知名民企,在进驻校园时都获得了优先机会。”
徐迅说,今年的就业形势,对“985”、“211”大学理工类学生比较有利,基本可以实现“挑挑拣拣”,一个人拿下3至5个企业的签约意向不足为奇。
利好形势之下,签约高薪单位遂成为很多应届生的就业惯性思路。而徐迅的建议是,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择业时应谨慎考虑高薪岗位的性价比。
“有些企业可能给本科生的月薪近一万元,算是高价码了,但考察具体的工作岗位,可能就是做一个基层技术员、从事大量重复性的劳动,没有发展前景可言。”在他看来,应届毕业生选择第一份工作,更值得考量的因素应该是个人兴趣、自己的能力是否与岗位要求匹配,以及企业能否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平台等。否则,勉强为了挣钱而屈就一份工作,很容易产生疲倦、消极心理,缺乏职业发展后劲。
本科生“物以稀为贵”效应日益凸显
此次的综合招聘会上,记者看到,不少企业的面试官在接收求职毕业生简历时十分审慎,不符合招聘条件的一些毕业生简历当场遭到婉拒。不少企业更是感叹:优质本科生似乎越来越难招。
“研究生简历已经收了一大叠,但本科生的简历一份都没有收到。”记者走到中国有色金属长沙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摊位前,正听到该公司的面试官在叹苦经。原来,这家企业是慕名同济的一些传统优势学科而来,渴望招聘建筑、土木结构等专业的本科生,但整整一个上午,投递简历的本科生寥寥无几,符合企业招聘特定专业方向的一个都没有。“企业固然需要一些领军人物,招聘若干研究生和博士生;但企业需要更多的是实干型人才,本科生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结构,可塑性强,很快就能适应一些具体岗位的工作。”
尽管本科毕业生基数依旧庞大,但经得起企业挑选的优质本科生确实少了――企业现场招聘的直观感觉,与同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一份统计报告数据相合。由于同济为“卓越联盟”9所高校的成员之一,又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学校,这些办学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该校本科生保研、读研的比例逐年攀升,很多优秀本科生都通过保研、免推生等途径进入了深造通道,还有一些本科生选择出国深造。
一些职场人士分析说,尽管从企业的用人成本看,招硕士和博士的性价比更高,但是随着进入职场的优秀本科生数量减少,“物以稀为贵”的效应就会凸显。
“华为等企业以前招聘时,硕士和本科之间的月薪只差1000元左右,这个规定延续了很多年。一个好一点院校的本科生,工作三年的收入至少20万。”招聘会上,一位通信公司的面试官介绍说,如果一位优秀的本科生能放弃读研而直接进入一家有前景的企业锻炼,并在三年中不放弃学习和在工作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机会,那么他肯定比一个普通的研究生更受企业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