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世界博览会历史上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即将登场。来自世界各地的7000万人次参观者将游览多元视角下的“未来之城”,亲身体验240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阐释。
从气候灾害到金融危机、从贫富差距到交通拥堵,虽然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断经受来自大自然和人类自身的考验,但并不能阻挡居住在这个星球上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觅。
“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居于城市”,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解释了人类创造城市的本意。而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由古老东方国度的现代都市举办的这一届世博会将再次提醒人们:城市到了回归本意的时候。
逐本溯源,“城”即人口聚集地,“市”即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发展在积聚人口、提高效率、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城乡差距扩大、资源透支、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公共设施及住宅缺乏、人际关系冷漠等“城市病”也一直如影随形。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生活在城乡两端的人们越来越有“围城”的心态。如何协调好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上海世博会力图通过对现实城市的反思,对未来城市的畅想,讨论什么样的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才能让地球家园更美好?
从日本馆会呼吸的“紫蚕”,到印尼馆用竹子盖起的房子,从法国馆的“感性制度”聚焦环境带,到德国馆的“汉堡之家”关注节能……多元、和谐、可持续已然成为各国发展城市之路的着力点。
从花园城市、零碳生活、智能体验,到快乐交通、机器人保姆、无障碍沟通,世博会50个“最佳城市实践区”展现了未来城市生活的六大趋势。
人们对“未来之城”的梦想与追求在这里汇聚。我们将看到,信息通信馆给自己穿上科技含量极高的“蜂窝外衣”,这个无差别建筑的形体理念,对应的是未来都市生活信息沟通的无始无终;我们将看到,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麦加“帐篷城”米纳,是如何利用新型帐篷材料和人工蓄水池解决基础设施薄弱和人流密集的问题;我们还可以想象,能否如美国芝加哥一般把花园建在屋顶上,或者在香港过上“一卡通”的智能生活。
事实上,伴随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日益显现的矛盾,人类对未来城市理想模式的探求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1820年,英国学者欧文提出“花园城”概念;1898年,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论述了“田园城市”的方案;1922年,英国建筑师恩温提出“卫星城”理论,建议用绿带将大城市圈住,疏散一部分人口到绿带之外的绿地中。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环境意识的觉醒,一些学者提出“生态城市”的设想。
科技创新一直是世博会的永恒主题,上海世博会上对“未来之城”的畅想和实践,目前看起来很多也是“异想天开”,但正如联合国前任副秘书长斯特朗所说:“世博会上总会展示未来的道路和新的技术、新的理念。现在人类社会生存正处于紧要关头,这一刻非常重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1996年提出了建设理想城市的几个可行措施:搞好城市绿化,增加城市绿地;有意识将农牧业组合到城市环境中以改变城市形态;以规划手段促进城市社区的结构优化和组织的改革等。
60年前,中国只有86个城市,如今已达到660个,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上世纪80年代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两周前,联合国发布报告称,目前全球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中有1/4在中国。专家表示,中国已经进入第二轮城市化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必须调整传统增长模式,重获新生。上海,无疑将成为“未来之城”的践行者。
“借助世博会的契机”——如今,这句话在上海经常被提起。过去的几年,以世博会的名义,这座城市在几乎每一个角落推进“洗心革面”的历程。“上海变化太快,我几乎不认识她了。”在南京东路148号老式里弄里住了70多年的张大爷说。
的确,一部城市的历史往往包含了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建筑史,还有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每一个人的“城市记忆”。如何将它们很好地保留、发展、创新,这显然不是一届世博会就能够做到的。
26年前,上海同济大学领奖台上,即将硕士毕业的吴志强获得了学校举行的第一届研究生枫林节学术作品竞赛唯一一个优秀奖。领奖台上,前上海市市长汪道涵亲自上台为他颁奖时说:“你们做设计的年轻人,要关注以后的世博会,以后中国如果能办世博会了,你们要发挥作用。”
这是吴志强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世博会这个词的重量。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个短暂的对话,在以后的日子里默默钻进了他的心中,以至于影响了他整个人生轨迹。
三年后,吴志强远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看到了更多更全面介绍世博会的材料,了解到这是国家富强的有力助推剂,因而开始对如何参与世博会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求索。
留洋八年后,他回到同济大学当起了教师,传道授业之余,从未忘记自己的世博会设计之梦。
随着时光的推移,皱纹爬上了他不再青涩的面庞。尽管顶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国际建协(UIA)建筑教育委员会终身委员、第八届亚洲规划院校联合会议(APSA)主席”等诸多头衔,他仍然带着研究生团队不断研究着有关世博会的资料。
2004年7月26日,他所带领的设计团队经过1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斗,终于代表同济大学拿出了2010上海世博会最终规划方案,所有的评审专家都被深深震撼,他也由此担当起“2010年世博会总规划师”的重任。而当年曾经把“世博”两个字植入他心中的前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并没有能够等到在上海举办世博的这一天。
在上海世博会设在各地的推介会上,吴志强不厌其烦地重复着那些演说词,耐心回答提问,即便是常识性的问题,也掰开来形象地解读,世博园是他的作品,更是他的孩子。
吴志强身边的人告诉记者“其实他还有点文艺范儿,国画、大提琴,他都是好手”。或许就是这种对文化的执着,他甚至为在世博园内保留一部分上海传统老建筑而“拍过桌子”。虽然在世博会用老建筑在历史上没有先例,但作为在上海长大的规划师——吴志强认为“至少应该给中国人在上海世博会上一个探索的机会”。“江南造船厂以及整个世博园区的老工业建筑不仅仅是上海的遗产,更是咱们中国人现代化的遗产,承载的是中国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我们有这个责任去保护这些老建筑。”如今,世博园内船舶馆里的清代砖,城市未来馆中老发电厂原址的遗迹……能够呈现在参观者面前,不得不说是他的功劳。
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吴志强和他的团队把世博园施工现场的老建筑全部进行了编码,从历史、载体、文化、物质到结构都进行了整理。随后,他们把其中的一些建筑整合到了世博会的规划中:炼钢车间变成了展厅,办公楼变成了餐厅,仓库变成了指挥中心……老厂房获得了全新的生命。
“保留古老建筑是我们对世博会最大的贡献,在展馆方面,大概1/3的展馆是由老建筑改建而成的。”吴志强经常说。“一块砖都会在不经意间告诉你历史,这才是世博会的意义;我们不希望也不可能把历史的文脉突然间中断,而是要通过世博会将它们更好地传遍世界。”
巴黎世博会曾出过埃菲尔铁塔,布鲁塞尔1958年举办世博会时修建了原子塔,上海世博会将呈现哪些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吴志强认为,上海世博会同样会带给世界一个惊喜,这个惊喜就是你不经意间已经步入一个未来城市的最大展件中。“我从未将世博园区建设看成一次性项目,而是当作中国城市可持续建设实验与示范的载体,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模式。”吴志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