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燃料电池轿车、观光车、移动加氢站,无人驾驶电动车,校园节能监管平台,污水污泥处理技术及设备,世博园区景观水体生物生态修复集成技术……在11月3日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的2009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同济大学10多个学科自主研发的20余项科技新成果一齐亮相,其中有近10个服务世博的科技专项,并在工博会今年特别开设的“世博科技展馆”展示创新成果。
开幕当日上午10时许,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在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副校长蒋昌俊、校长助理余卓平等陪同下,来到该校展区参观,听取部分项目介绍,并询问详情。
同济大学参展的这批世博科技项目,不仅在数量上占优势,而且涵盖面广。既有将在世博园区内实现零排放的“燃料电池车”、应用于世博未来馆雨污水回用示范工程的“膜处理回用技术及装备”,还有为世博园区科学规划建设提供可视化管理平台的“全过程控制管理系统”、在世博主题馆中运用的可实时浏览世博各场馆展示内容的“交互展示技术”等,它们分布在展馆“世博绿色能源与节能减排”、“世博环境与生态”、“世博规划与建设”、“世博信息与服务”等各主题版块。
在同济展区,“节能环保”项目依然唱主角:由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研制、可用于大型场馆和社区区域公共交通用车的“自主驾驶电动场馆车”,既可减轻驾驶员负担、提高行驶安全性,又可减少环境污染;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研发的沪上首个“校园节能监管平台”,能对全校所有建筑能耗实时监控;同济大学环境学院研发的“耦合式污水处理新技术”,已在国内外近20个污水处理工程中得到运用,获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由同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研发的“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可全降解,能用于汽车、航空和建筑领域。
参展的不少成果已在实际工程中有大量应用,为进一步推广奠定了基础。同济大学土木学院开发的“软土盾构隧道设计与施工控制技术”,已应用在包括日本大阪地铁、上海地铁在内的几十项重大工程中,直接经济效益逾亿元,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济宝冶建设机器人公司研制的“液压同步牵引装置”,已在三峡船闸、世博主题馆等百余项大型工程中大显身手;同济大学材料学院研发的“钢结构防火防腐蚀双功能涂料”,也已在金山石化等数十项工程中得到运用。
今年,同济大学有些文科、医科项目首次参展工博会。该校传播学院师生共同创作的“动画电子书”可用于各类内容展示;同济大学与浙江丽水共建的“中药研究院”,将对浙江丽水中药材资源进行联合研究开发。
此外,同济大学参展的项目,还有作为石油工业界核心技术的“地震数据叠前成像软件系统”、新近刚刚落成并投入运行的“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模型、用于污泥处理的“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及设备”、对氮氧化合物废气进行净化处理的“一体化装置及复合型催化剂”等。
2009年11月05日 中国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