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9月19日专电 题:中国首个汽车风洞落成 能否引领汽车“生产大国”向“产业强国”跨越
新华社记者刘丹、肖春飞
2009年预计实现汽车产销1200万辆的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然而在中国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背后,缺乏自主研发与设计能力的“隐痛”令国人心潮难平。
19日,斥资4.9亿元建造的国内第一个“汽车风洞”——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在同济大学正式落成启用,填补了国内汽车研发设计领域多个空白。汽车自主研发、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这股“世界上最昂贵的风”能否引领中国从“汽车生产大国”向“汽车产业强国”跨越,能否成为汽车自主创新战略的“助推器”?
风洞: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里程碑
中国汽车产业要真正拥有开发能力,首先要搭建起一整套中国自己的汽车研发基础平台,也就是常说的“四大件”,包括汽车风洞、碰撞线、电磁兼容实验室和试车场。在同济大学开建汽车风洞之前,其他三件在国内都已条件初具,唯有技术难度最大的汽车风洞仍是空白。
目前,全球汽车风洞共有十几个,主要集中在日、美、德、法、意等国的大汽车公司。汽车风洞是汽车设计研发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基础实验设备,因为它掌握着新车从设想到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钥匙:让设计的汽车既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省油、安全,又有漂亮夺目的外形;为汽车零件求得最安全、最耐久的性能。
同济大学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主任杨志刚教授介绍,借助风洞进行空气动力学实验,设计出更加节油的汽车,被业界公认为目前性价比最高、最可行的方案。通过风洞中巨大的人造风“风动车不动”模拟的各种行车环境中遇到的空气阻力、噪声、热力学状态以及天气环境如温度、湿度、太阳辐射等,可以一次次测试样车的安全性和操纵稳定性。
从风洞里吹出的“风”可能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一种“风”:“滴答”吹一秒就得花费1欧元。一辆汽车从概念创意、图纸设计到最终定型,必须在风洞里“吹”上几百个小时。长期以来,由于这股“风”的缺位,国内汽车企业每年不得不花费数以千万元的外汇到国外做风洞实验,在汽车车身设计领域更是毫无话语权。随着国内第一个汽车风洞的落成启用,这将很快成为历史。
建成后的风洞能够进行包括轿车、客车、SUV、卡车在内的各类汽车整车和零部件、轨道车辆模型等系列试验;同时也将为新能源汽车的设计研发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
同济大学副校长陈小龙表示,启用后的汽车风洞将担负起技术服务和学科发展的双重任务,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为中国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以及轨道交通产业提供非营利、中立性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和自主设计;二是参与国家战略项目,为我国高速列车自主研发和大飞机项目的关键技术提供支撑平台;三是作为中国汽车和轨道车辆产业的国际技术交流中心及高端人才培训的基地。
从“汽车制造大国”迈向“汽车产业强国”
近年来,中国作为成长最快的世界汽车市场和汽车制造大国,不仅产销量持续呈高速增长,新产品的投放数量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据统计,从2003年到2008年,共有1015种新产品上市,其中乘用车新产品472种,占全部汽车新产品的46.5%。国人对汽车的关注点也逐渐开始从汽车生产向汽车的设计、制造和试验领域延伸。
进入21世纪,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井喷式”发展阶段。2008年中国实现汽车产销938万辆,预计今年将达到1200万辆,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付于武说,要实现中国汽车工业由“汽车制造大国”向“汽车产业强国”的历史性战略转折,首先要在汽车设计制造方面具备国际水平,汽车风洞是我国汽车工业从生产大国走向设计、制造强国的重要现代化技术装备平台。
同济大学副校长陈小龙表示,关键技术指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济大学汽车风洞的建成,必将促进中国汽车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角色转换,引领中国完成“汽车生产大国”向“汽车产业强国”的跨越。
“汽车风洞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无疑为中国汽车企业自主研究开发新产品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平台,对我国汽车工业创新能力提升以及车辆工程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中国汽车在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开发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付于武说。
目前,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已与同济大学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结成了汽车风洞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
奇瑞汽车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跃坦言,与以往我们不得不将自己设计的样车送往国外风洞做实验相比,我们自己的风洞中心必然大幅度缩短自主品牌汽车的设计周期;与以往不得不经常接受国外风洞的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等严格限制相比,我们自己的风洞中心必然给我们的工程设计团队提供更大的、更加灵活的施展才华的空间,这为更好地振兴民族品牌,打造自主国际品牌,实现从“汽车制造大国”向“汽车产业强国”的跨越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助推器”
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规划指出,中国不仅要成为“汽车制造大国”,也要成为“汽车产业强国”。此外,规划还提到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就是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结构的调整,也就是发展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说,随着目前国内汽车企业的迅猛发展,自主整车设计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需求也日益增大,设计和制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车辆的使命任务迫在眉睫。“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的全面建成,提供了在这方面追赶乃至超越国际水平的机会。”郭孔辉说。
自7月1日汽车风洞试运营以来,已有不少企业的新车型前来接受考验。如长安汽车已有“奔奔”“悦翔”等多款产品在此完成空气动力学试验和风噪试验。台湾汽车生产企业也纷纷远道而来。目前,上汽集团、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已与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签订相关协议并投入资金进行合作和产品开发试验。
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表示,随着上汽集团与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的战略合作的推进,上汽会紧紧围绕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两条工作主线,将更多的产品进行本土化开发与改进,全面提高创新能力。“我相信,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的建成将成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助推器,为中国汽车工业走上自主创新发展的快车道创造更好的条件。”胡茂元说。
除传统汽车领域,风洞还将对新能源汽车的自主设计和研发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表示,风洞中心的适时启用,将直接开启新能源汽车研发的诸多新领域。如传统汽车的动力系统用内燃机技术,这决定了发动机必须安置在汽车前方;而新能源汽车,电池是新的动力装置,甚至能被直接安置在车轮上。因此新能源汽车的车型结构有可能出现完全不同于传统汽车的颠覆性改变。风洞将帮助开发小组在如此广阔的设计空间里尽展才华。
又如,以降低汽车能耗为目的的“降低风阻系数”,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研发的另一个热点研发领域。传统汽车的风阻系数一般在0.3左右,研发中的新能源汽车能否降至0.2-0.25?研究人员可以在汽车风洞中心的气动声学整车风洞试验室内探索更多答案。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实现汽车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是中国几代汽车人共同的愿望和理想。汽车风洞的落成是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在实现跨越的过程当中,汽车风洞必将为汽车自主开发贡献重大力量。”
2009年09月19日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