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工程建筑类专业对口灾后重建 同济大学智力救灾显身手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08-05-24  浏览:
  学校:震区建座“大本营”
  5月22日中午,一支上百人的志愿服务队在上海同济大学校园内集结。这不是一批普通志愿者,其中有30多位专家教授,年轻些的也都是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不少人当晚就踏上了赴灾区的旅程。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21日晚刚从四川飞回来,目的是在学院里选拔一批规划和建设设计好手,22日晚再带队到成都,并利用路上时间解释和分派任务、进行相关培训。这两天陆续前往灾区的40名教师和学生,加上此前已在灾区工作的建筑、规划、土木结构、地质地震等相关学科的专家教授,以及医疗救护队,同济大学已有近百人在汶川地震灾区奔忙着。学校干脆在成都设立了“大本营”,由一名副校长坐镇,协调管理、服务各支队伍和各个专业,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土木结构教授:看房屋能否入住
  以土木工程、建筑类专业为重要支柱的同济大学,有不少学科都和当前救灾需求紧密相关。地震后的第三天,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建工系的3名教师就作为国家地震局“应急灾评组”成员,深入都江堰、绵阳等地震灾害现场开展抽样调查工作,划分地震烈度,进行灾害分布分析。
  5月16日,吕西林等6位土木工程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又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派出的“房屋应急评估专家组”进入抗震救灾一线。他们的任务,是对现有土木工程的安全性作出评估,决定哪些房屋能够立即入住,哪些是应尽快拆除的危房,哪些可做应急加固处理,以解决灾民的临时用房和救灾用房。此外,还要对现有道路、桥梁排险和有效利用,对现有岩体、隧道的安全性等作出评估,以防次生灾害的发生。这份工作具有一定危险性,往往需要进入随时可能再次垮塌的房屋。6位专家都在50岁上下,有丰富的专业经验,能快速判断工程设施的安全性,保证救灾效率的提高。投入工作前两天,几位专家就在青川和广元对144幢受震房屋进行了勘测评估,可谓高效而辛劳。至今,他们仍转战于各处灾区,哪怕疲惫,也不肯退下前线。
  原本一直在等待他们回来去接替换班的第二批抗震救灾结构专家,再也按捺不住,在5月22日出发,加入了对灾区的智力救援队伍。
  规划师:负责四个县市重建规划
  地震次日,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吴志强院长即致电四川省建设部门,表示愿义务为灾区进行规划设计。5月18日,同济大学参加国家建设部有关灾后重建会议,会后,领了任务的吴志强带着由6名教授、规划师组成的“灾后安置与重建规划专家组”直奔灾区勘探。
  很快,建设部将成都地区的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四个灾区县市的40余个乡镇做重建规划的任务交给了同济大学,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最新指示,他们需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为灾民提供合理安置点。吴志强从学校里挑选出80多人的规划师团队,加上吸收当地规划局的干部职工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规划师志愿者们,共有160多人。除了文化遗产、地质结构、管道管线防灾等专家外,这支规划师队伍很快被分成16支小分队,共同为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4个灾区县的40多个乡镇做灾后安置与规划。
  为了保证灾民尽早从露天或简易帐篷中搬入安置房,让施工建设者能及早开工,吴志强下了死命令,要求规划师们在5月31日前完成临时安置点的选址和施工图。他们设计的过渡性安置住房,每户纯居住面积在12至20平方米,水电齐全,房间里还准备装固定电话,每排房屋集中配置公共厨房、公厕、浴室和垃圾收集点。还为临时居委会和心理辅导等公共管理活动预留了空间。
  过渡安置房的使用寿命为1—3年,与此同时,灾区将依据规划修建永久性住房。据悉,有诸多古迹的都江堰等城市已请吴志强等专家主持灾后重建规划。因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已收集掌握的一些城市规划资料,甚至比当地规划建设单位更为详尽。
  许多工程技术类专家和博士、硕士们显然也将到灾区一线参与灾后重建,看成智力支援、报效国家和增长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水平的良机。学校组建抗震救灾专业技术志愿服务队,全校师生热烈响应,符合条件的师生报名者达数百名。
  2008年5月24日 人民网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