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同济专家赴川做新规划 儿童节前完成所有设计

来源:新闻晚报   时间:2008-05-23  浏览:
  “早一天出图纸,施工队就可以早一天施工,临时用房就可以早一天搭建起来,灾民就可以早一天离开帐篷。”灾后重建任务日益紧迫,昨天,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教授带队下,该校又一批建筑规划志愿队师生近60人飞赴抗灾第一线,希望能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效率完成数十个乡镇的规划工作。
  
  义务规划灾区四十乡镇
  
  吴志强教授介绍,汶川地震后,建设部召集下属9大院和同济大学共同进行重建设计工作,其中同济大学负责成都灾区重建、安置工作的规划任务,具体包括都江堰、彭州市、崇州市和大邑县四个市县40多个乡镇的规划。

  据悉,同济大学建筑规划专业技术志愿者服务队已达80余人,还有此前已吸纳了在川近80位来自全国的规划师志愿者。这支专业队伍每天深入所负责区域内各受灾乡镇,现场了解实情,第二天出施工图,交施工  
单位。同时还安排了文化遗产保护组、防灾组、基础设施建设组等坐镇总部。

  吴教授强调,同济大学为灾区所做规划,全部为免费服务,来回路费等也全部由同济大学承担。
  
  选址不考虑断裂带
  
  吴教授指出,房子绝对不能建在断裂带上,选址时要充分考虑。同时在规划时还要充分考虑地震震向,以板式结构为例,板式方向与断裂带走向垂直的话,抗震力至少可以提高3度。

  吴教授认为,一旦发生地震,地震波的传递方向所导致房屋晃动方向,是有规律的。“这次地震发生后,一些房屋为什么能屹立不倒?虽然也受到一定破坏,其更大原因就在于房屋朝向上有‘奥妙’。”

  作为临时性的安置点,采取相对集中,但也不是大规模集中布置的原则。一般不超过500户为一组,每户12—20平方米,属于纯居住起居空间。吴志强对成都灾区四个市县的规划任务,给自己下了死命令:5月30日之前全部完成所有在成都灾区的规划任务,5月31日扫尾,作为献给“六一”儿童节最好的礼物。
  
  临时安置点不怕震
  
  “临时安置点建设的安全性也尽可放心。”吴教授介绍,建筑结构非常安全,施工者也是最好的国字头的建筑公司,他们将按照这些建筑公司的临时工房的标准进行建设。安置点建筑采用轻钢结构,泡沫隔墙,目前已经建成了一批。

  吴教授在彭州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这里没有一所学校,没有一家医院倒塌。什么样的房子不倒?什么样的房子毁坏最严重?

  吴教授表示:真正经过现代规划的建筑,按照现代建筑规范建造的房子,毁坏比例很少。“坍塌最厉害的是两个地方:一是没有做过规划、规范的农村;二是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留下的所谓的‘城中村’。”   
  
  2008年5月23日 13:59   新闻晚报 作者:李征 钱钰 俞陶然 选稿:陈誓骠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