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宜宾靠着长江,有一个小镇叫李庄。1940年,同济大学和一些著名学术机构迁移到这里。
1942年的一天,李庄来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要看望同济大学的生物学家童第周教授。这个外国人是当时英国驻重庆大使馆的科学参赞李约瑟。
李约瑟如期到来,眼前的一切使他一下子惊呆了。
“我先参观一下你的实验室吧!”李约瑟下船就对童第周说。
“在这里!”李约瑟顺着童第周的手势转了一圈,竟然看到的只是几个鱼缸。
仔细地“搜索”,才看到有一架严密保护着的旧显微镜。
“难道,你就是在这片空地上完成那样高难度的实验?”李约瑟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当他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不禁赞叹起来:“奇迹!奇迹!科学史上的奇迹!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写出那么多的科学论文,简直不可思议!”
“教授,你是搞金鱼试验的,可是,你这条金鱼却被困在沙漠中!”李约瑟十分惋惜地说。
告别的时候,李约瑟又禁不住提出了那个一直萦绕在心头的问题:“童先生,布鲁塞尔有那
样好的实验室,你为什么偏要到这里来进行试验呢?”
童第周没有回答,还用回答吗?他是中国人。
回国后,李约瑟在他的日记里作了详细记载:在同济大学,我们见到了童第周。他是第一流的胚胎学家,现在仍然与夫人和年轻同事一起继续着科研工作。他可能是中国最优秀的胚胎学家。
李庄的同济大学,这里的生物学科很出色。生理学系有已在中国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斯塔贝尔博士,他曾与梁之彦博士合作从事肌肉纤维精细组织的研究,植物学有吴蕴瑞博士,动物学有童第周,他与夫人叶毓芬博士携手,在拥挤不堪、极不舒适的环境里创造了佳绩。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但依靠每一步骤临时想办法,还由于童第周选择了一个能够尽量少使用染色剂、蜡和切片机等的重要课题:即确定胚胎的纤毛极性。童第周夫妇将此胚胎与诱导组织中确定的前后轴极总体上联系起来,他们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证明了纤毛极性的诱导体是一种扩散的化学物质,并确定了该化学物质的某些特性。这个发现与地球另一端的权威人士霍尔特·弗莱德博士的最新观点不谋而合。
英国科学访华使团非常荣幸地将童氏夫妇的科研报告交由西方科学杂志发表,并且就把它的研究者称之为“困在沙漠里的金鱼”!(作者 江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