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为中国桥梁赢得国际影响(附照片)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07-05-11  浏览:

     我国幅员辽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自古以来造桥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进入近代以来,中国桥梁走向衰落,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前,造桥技术都未能形成优势。改革开放迎来了桥梁建设的黄金时期,在学习发达国家创新技术基础上,通过自主建设造就了中国桥梁的崛起和90年代的腾飞,同济大学桥梁系对此功不可没。
     
桥梁系参与建设一座座跨江跨海大桥,很多技术都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4年开工建设的苏通大桥,主跨1088米,被称为科研之桥,是当时世界第一跨度的斜拉桥。同济大学不仅参加设计,还承担了颇具挑战性的12项结构相关的科研任务,包括结构抗风性能研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超长斜拉索的震动和减震研究以及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在上海卢浦大桥建设中,同济大学主持的抗风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建立了涡振等效风荷载方法和涡振概率性评价方法,并成功采用分流膜方法有效控制了大桥风振。同样由同济大学主持的抗震研究,率先采用二水平设防和二阶段设计思想,研制生产并采用了油阻力器,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减震效果,这些技术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早在上世纪40年代,李国豪就以其出色的学术能力被国际桥梁界追捧为悬索桥李,后来又作为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的常设委员会委员和中国组组长,在1981年,被协会推选为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1987年秋,又荣获协会授予的国际结构工程功绩奖
     
成立于1929年的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是桥梁与结构工程界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学术组织,每年举办一次年会,讨论当年科学研究领域内最前沿的话题,成员已经扩展到100多个成员国。继李国豪后,项海帆院士于2002年当选为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副主席,范立础院士任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中国团组主席。
     2004
年,由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中国团组、中国土木工程学会(CCES)、中国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BSECCES)与同济大学联合举办的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学术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一次国内外学者专家六百余人参加的盛会,进一步推进了中国桥梁界和同济大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提供)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