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同济大学与铁道大学合并。时隔50年之后,同济大学终于重新拥有了医学院和附属医院。同济大学医科也迎来了“涅槃重生”的契机。
学校先后引进了一些学科带头人,调整医科教学的结构层次,并与德国、法国多所医学院校签署合作协议,选派师生前往学习交流。在高等级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方面,稳步增长,积聚力量,为同济医科的重新起飞打下基础。目前,同济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相关学科建设初见成效。2003年外科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内科学和口腔医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与此同时,优势学科和特色技术初露端倪,“十五”期间,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技术逐渐形成,学科综合实力、科技成果、人才结构和技术水平在上海乃至全国都已经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其中,分子遗传学研究团队由发现心房颤动致病基因开始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此外,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技术中,着重于开展在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冠心病等方面的新技术研究,人工心脏和心肺移植等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分子疫苗相关基础和应用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有望取得突破性发展;肿瘤影像学新技术、神经影像学的现代诊断方法以及血管性疾病影像学研究等,多次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有望在近年内取得成果;中医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由全国名老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颜德馨教授主持的“瘀血与衰老”科研项目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济大学还率先在国内综合性医院中设立心身医学科病房,形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心身医学和会诊联络精神医学的临床技术特色和优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德两国政府合作项目的中德友好医院正在积极筹建之中。2005年11月,正在德国进行国事访问的胡锦涛主席与德国总统克勒一起,出席了“联合开发上海中德友好医院的备忘录”签字仪式。
中德友好医院是依照德国标准建设一个高水平、国际化营利性综合医院,涵盖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和科研五个方面的功能。建成运营以后,将被列入德国及欧洲其他国家医保体系,从而可以有效解决在华外籍人士的医疗保障问题。该项目被上海市政府列为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两个重点医疗卫生项目之一,也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配套项目。
作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中德友好医院项目对于同济大学医学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德派医学重振雄风、再创辉煌,必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100年,一个螺旋式的轮回。站在第二个百年的起点上,同济医学又一次引入与国际同步的先进医疗技术与管理经营模式。相信在推动体制变革和学科提升的同时,同济医科必将掀开百年振兴的新一页。
作者:王蔚秋 文汇报 2007.05.08 版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