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章迪思)“两年后,我们课题组就能在‘上海光源’用中国人的仪器进行要求最苛刻的实验了。意大利同行会羡慕不已的!”“五一”长假,复旦大学35岁的封东来教授准备去意大利同步辐射光源做实验,临行前与记者通话中,透露出兴奋和骄傲。
不少中青年科学家认为,“国内的科研环境,无论硬件软件都越来越好了”。这几年来,上海为处于创新“萌芽期”的青年科技英才提供项目、平台、团队等全方位支持,滋养一批批“创新之苗”茁壮成长。
重大项目是锤炼人才的“熔炉”。科技部门积极组织青年科学家参与国家863、973重大科研专项,以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本市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使创新人才“冒得出、聚得拢、用得好”,在科技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从32岁时勇担国家级数字电视研发项目的张文军,到去年成为最年轻“973”首席科学家的吴晓晖,年龄不再成为青年人才挑战重大项目的“绊脚石”。
青年人才间柔性流动,迸发创新火花。从2005年起,崇明岛上出现了一支特别的“联合舰队”:围绕湿地、河流等与崇明生态岛建设有关课题,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青年科研人员,以各自的学科特长建立6个实验室,在“互相串门”中,“长江口湿地生态修复研究”等富有创意的课题不断取得新进展。在本市各个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中,一些项目向全市同行公开招标,吸引不同单位的人才“切磋技艺”。目前这一机制已取得显著后续效应,在本市160名两院院士中,有109名出自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占68.1%;其中40岁左右当选的麻生明、曹雪涛,都曾主持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重点实验室的人才培养和储备机制也日渐完善。
对青年人才来说,一个默契、高效的团队尤为重要。2004年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归国的封东来刚到复旦,学校就给他充分自主权,建立了当时在国内尚为研究空白的复杂量子材料的电子结构研究组,随后又从海外先后引进了多名优秀的年轻教授。“我们几个35岁上下的年轻教授,有着共同的研究兴趣,合作非常紧密。”在如鱼得水的环境中,这位富有活力的凝聚态物理学家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第三次刻上了中国人的名字;他的13篇论文发表于《科学》、《自然》和《物理评论快报》,被引用超过1300次。
市科委数据显示,从“启明星”到“学科带头人”,再到“浦江计划”、“长江学者计划”,各类计划已基本涵盖了各年龄段、各领域的科研创新人才,累计资助千余人。在上月刚刚颁发的2006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中,45岁以下的获奖人员占67.5%,其中获一等奖的中青年比例更是高达70.7%,初步显示了人才计划取得的效应。
2007-5-5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