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上午9时,上海同济大学北教学楼301教室座无虚席。该校123名国防生正在聆听一堂特殊的国防教育课。台上授课的老师,不是身着军装的部队教官,而是校史专家董鉴泓教授;所讲授的内容,也不是国家的安全形势和我军建设情况,而是同济大学的一段历史。
随着董教授绘声绘色地讲述,同济大学发展过程中一幅悲壮的画卷展现在国防生们的面前: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后,同济大学校园很快被日寇的炮火摧毁。在烽火硝烟中,师生们开始颠沛流离,为求得一个能“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场所,4年时间里竟连续6次迁校。最艰难的时候,校产甚至还未及从车船上卸下,又不得不踏上重觅新址的漫漫路途……
这堂课,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听得心潮澎湃。
同济大学在5月20日将迎来百年华诞。这些天来,校园里的庆祝氛围越来越浓,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大家听的最多的是百年同济的辉煌与成就,感受最浓的是作为名校学子的荣光与自豪。然而,董鉴泓教授围绕同济大学在抗战中走过的艰难岁月所做的这堂专题讲座,却让国防生们生出了别样的感受,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在部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后,为了使校园里的“准军官”们强化使命意识,同济大学选培办的同志们费了不少心思。国防生们都是“80后”一代,大多自小生活在比较安逸的环境中,他们中的不少人虽然为能当上“准军官”而感到自豪,但却对自己所肩负的使命认识懵懂。面对这些思想活跃的青年学子,灌输式的教育不仅难见成效,反而会适得其反。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选培办党支部决定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用活生生的事例来启迪国防生们的心智。
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成了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从一所文医学堂发展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哲等9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同济大学建校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进入4月份以来,随着校庆日的临近,校园里的展览、演出、讲座等活动增多,它们多以喜庆为主调,强调的是同济大学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多少个“第一”,培育出了多少位“名人”,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自豪感。百年大庆固然可喜,辉煌成就值得颂扬,但对同济大学这所著名学府来说,百年来走过的道路并不平坦,辉煌的背后也曾有过惨痛的经历。特别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侵华日军的铁蹄不知踏碎了多少莘莘学子的求学之梦。所以,必须让同学们在热热闹闹的校庆氛围中冷静下来,既要感受到进入百年名校读书的荣耀,更要借此机会强化国防意识、认清自己肩头的职责。为此,选培办专门请来校史专家董鉴泓教授,让他就同济大学抗战中的流亡岁月为国防生们作专题讲座。
一段校史,成了一部生动的国防教育教材!
国家贫弱、军力不强,民族就要受辱,同胞就会遭难,校园就难安宁……一堂课下来,国防生们对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有了深刻的理解。当年,在同济大学迁至四川宜宾李庄后,300多位知识青年愤然投笔从戎,用铮铮铁骨去与侵略者展开殊死较量。而今,在百年校庆来临之际,该校的123名国防生下定决心,要用一腔热血去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2007年05月03日 (解放军报 陈忠 本报特约通讯员 方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