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老地名保护名录有望今年年底向社会发布

来源:环球时报   时间:2006-12-07  浏览:

 东方网12月7日消息:不久前,在第九届城市地名工作会议上,上海市规划局地名处处长刘波表示,上海已经启动老地名保护工作,老地名保护名录有望在今年年底正式出炉并向社会发布。老地名将受到保护,这对上海这样一个集现代、时尚、摩登于一身的城市意味着什么?老地名保护到底有哪些现实意义?上海是否会出台有关法律来进一步落实老地名的保护?为此,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老地名保护工作的启动
  
  上海市规划局地名处处长刘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的老地名保护工作刚刚启动,现在还处在课题研究阶段,老地名的保护目前只涉及到乡镇一级的行政单位,区和市的老地名保护规划还在酝酿中。 
  那么,上海为何在现阶段启动老地名的保护工作呢?是否是上海有太多的老地名被更改呢?上海同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的阮仪  
三教授告诉记者,上海之所以要保护老地名,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随着上海浦东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些老的地名和路名被改掉了,引起了部分专家的重视,并通过提案的形式向浦东新区政府表达了保护老地名的愿望;其二,上海市政府一贯重视对历史文化保护,这次政府出台保护老地名的措施,主要是为了防止有历史价值的老地名被改掉。
  "据我所知,上海确实有一些老地名被改掉,但也不是太多,可能在浦东的一些地方改老地名的现象突出一些。"
  
  老地名是文化也是记忆
  
  在阮教授看来,老地名首先是一种文化,其次是一种记忆。以上海的简称"申"为例,则蕴藏着一段历史:上海原来是春申君的封地,春申君是楚国令尹,与齐孟尝君、魏信陵君、赵平原君并称战国四公子。了解上海的老地名"申"的来历,也就了解到上海的由来和历史。
  另外,陆家嘴也有历史典故,这个老地名就与唐代诗人陆逊家族后人在上海居住的记载有关。又比如,浦东川沙镇的"内史第","内史第"坐落于川沙镇兰芬堂74弄1-8号,为清咸丰九年所建,建造者沈树镛,官至内阁中书,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大收藏家。1890年,宋庆龄父亲宋耀如回浦东川沙,借住"内史第"沿街三间房,在此期间,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相继诞生。直到1904年,宋氏家族迁往虹口居住。"内史第"人杰地灵,名人辈出,除宋氏家族外,著名历史文化名人黄炎培、胡适、黄自、黄竞武、黄祖方、沈毓庆等也诞生或曾居住于此。 
  因此,每个老地名都可能有一段辉煌的历史,保护老地名就是在保护历史。

      "老地名也是一种记忆,特别是对那些常年生活在国外的老华侨来说,当他们回到上海时发现一切都变了,唯有他们曾经熟悉的地名没变,这会引起他们多少回忆啊!"阮教授强调。
  
  老地名和时尚并不冲突 
  
  "上海是公认的时尚之都,但不意味着上海必须把所有的老地名都改成洋味十足的外国名字,因为真正的时尚也总是和文化、历史相联的。"阮教授说。在国外,特别是一些欧洲国家往往能将历史和时尚完美地融合,比如英国的老建筑几乎都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些老建筑往往集中在一个区域,而新建筑则建在另的一个区域,这样,一个城市就将现代和古典融合在一起,而不会冲突。
  老地名现在已经被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国际上正在流行一种以古典为时尚的思潮,国外正在寻找历史,我们怎么能割断历史,弃老地名不用呢?

  至于上海以后会不会采取立法的措施来保护老地名,阮教授认为,立法保护老地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为国外的一些国家已经有了相关律法,国内的一些历史名城,包括北京、南京、杭州、上海、成都、郑州在内的全国多个城市,都开始重视起地名文化,启动了老地名保护工程。
  
  "上海从对2800多幢历史老建筑的保护,到对1000多株老树木的保护,再到对老地名的保护;从以前对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到现在对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说明了上海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已经和国际接轨。"阮教授感慨道。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