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推出新著《古城笔记》 阮仪三呼吁保护遗产

来源:新闻午报   时间:2006-08-07  浏览:
  今年是中国设立“文化遗产日”的第一年。昨天下午,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携其新著《古城笔记》出现在上海书展现场,与读者纵论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

  古旧建筑也有借鉴价值
  城市遗产常常被认为蕴涵着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特色,是当地人民传统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阮仪三认为,除此而外,城市遗产其实还蕴藏着很多可为现代所借鉴的东西。“比如,云南丽江就有一些古老的砖木结构房屋在抗震性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在1996年丽江曾发生了7级强地震,那些新建的9层楼房纷纷倒塌,而幸存下来的却是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砖木结构房屋。”因此,他认为,保护这些古旧的城市遗产,不仅仅是为了保留一个城市的独特风韵,也是为现代建筑学保留一些可供借鉴的活化石。

  保护力度与国外有差距
  中国地域广阔,城市有11800个之多,但时至今日,只有114个城市加入了保护城市遗产的阵营。而在这114个城市中,也只有平遥、丽江这两个城市的城市遗产较完整地被保存了下来,其它城市的很多老建筑则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面对这样的现状,阮仪三表示,中国在保护城市遗产上有那么多不足,主要是由于缺乏政策扶持,缺乏制度保证,也缺乏经济支撑。“去年我国用在保护城市遗产上面的总花费达到40个亿。而比中国小得多的法国,去年的总投入却是6000个亿。投入上的不足导致中国大量的城市遗产渐渐消失。”

  改建、拆建不被认可
  阮仪三指出,保护老建筑本身固然很重要,但是保护老建筑周围的整体风貌却更为重要。“很多建筑在脱离了其所在的环境以后,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了。如果海神庙从海边被拆建到河边,是否要改名叫河神庙呢?”他同时表示,现代城市的规划需要有“文化气息”,不能以现代规划为名来破坏城市遗产,而应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这方面,上海就做得很不错。在进行城市规划时,非但没有破坏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还对这些建筑进行了修复工作,使它们能够同这个城市的现代化融为一体。”
     ■本报记者|干琛艳|实习生|王佳烨|文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