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分类垃圾箱“进驻”太湖边村庄

来源:江南晚报   时间:2006-08-07  浏览:
宜兴大浦实施太湖面源污染控制工程,3年水质提高一
本报讯记者何小兵实习生张烨报道记者昨天上午在宜兴毗连太湖的大浦、洋渚等村庄看到,居民生活垃圾就地处理成了富含有机质的肥料,生活污水通过地下管网收集,经处理后实现了达标排放,河道里能看到茂盛的水草,庄稼地里出现了许多高效藻类塘,过去的“脏、乱、差、毒”恶劣环境一去不复返。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项目、太湖面源污染控制中心的刘永德博士向记者证实,2003年7月16日开始的太湖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课题研究和示范工程,在宜兴市大浦镇实施3年来初见成效,目前,一个典型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区初步形成,入湖河口控制断面与河网生态修复区的水质比2002年提高一个标准等级。
  洋渚村有900多户农户,主要从事紫砂制品生产和销售。3年前,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内容,在该村实施污水处理工程。目前,村民家中的生活污水统一通过地埋式管道进行集中处理,化粪池的出水也纳入了集中处理的范畴。为了广泛收集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污水,这里的农家设置了不少地漏,点滴污水也能被集中起来。据专家评估,这里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已达到目前国内中等城市水平。浦南、汤庄等7个行政村毗连太湖,科技人员在这些村庄设置了近千只垃圾箱,村民们在指导下分类投放垃圾。他们用垃圾做原料生产出来的肥料肥分足,肥效长,成了“农家宝”,用收集的“白色垃圾”加工塑料粒子,销售逐年看好,苏州等地的塑料制品生产企业甚至上门等货。
太湖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课题研究和示范工程由科技部、省人民政府和无锡市人民政府共同投资2.1亿元,并将宜兴市大浦镇选作该课题示范工程的实施地。据了解,这一课题共分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及示范工程、河口区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及示范工程等7个专题,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