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科学文化养育上海城市魅力冯骥才杨雄里郑时龄谈“爱因斯坦与上海”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06-04-29  浏览:

  追溯爱因斯坦等一批科学文化名人与上海的故事,或许可以纠正一种长期以来对上海的误读中国文联副主席、作家冯骥才如此评价爱因斯坦与上海系列报道,他意味深长地指出,上世纪初以来,一脉深刻的思想文化传统在上海被养育、发扬,正是这,吸引了当时世界上最前沿的、最有权威的科学文化大家们纷至沓来。中科院院士杨雄里和

 

郑时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重新发现上海的精神遗存

  冯骥才认为,时下被经常利用的老上海元素,如周璇的老歌、张爱玲的小说、旗袍、石库门等,其实只是代表了当时大众文化的一面。也许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背景,老上海发达的商业文化、大众文化的符号被大量利用,很容易就被推到前台。而真正撑出上海魅力的,那股深刻的精神支柱,反而被忽略了。

  人们常说上海,冯骥才不禁发问,上海的魅力仅仅是因为么?这个城市难道是凭十里洋场得到了爱因斯坦、罗素、萧伯纳、泰戈尔这些大师的关注和喜爱么?这样的上海显然是被误解的。上海骨子里的魅力,是由科学与文化的一大批杰出人士养育出来的:五四以来优秀的作家、诗人、画家大多居住在上海;因为有一批优秀的翻译家,世界文化经典译作总是最先从上海走向全国。上海成了当时站在中国最前沿的城市,正是这样的气质,吸引了一批世界科学、文化精英的到访,而他们的到访、他们在这个城市留下的印记,无疑进一步提升了整个城市的文化眼界。

  科学与文化相辅相成

  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认为,爱因斯坦与上海的故事再次证明,科学与文化的发展总是相辅相成的。吸引了爱因斯坦这样科学大家的上海,首先是近代文化的发源地。那时上海一方面是中国文化中心,同时,对于新科学、技术的吸纳也走在前沿,这就是为什么当时上海从知识界到民众间会出现相对论热。郑时龄说:文化、科学和技术是统一的整体,而不是彼此孤立的概念。这段往事既让我们看到上海崇尚科学、崇尚创新的传统,但另一方面,也提醒今天的人们,如果没有文化底蕴、氛围,讲创新也是没有基础的。

  科学,需要公众基础

  城市形象是多个侧面组成的,对上海而言,科学技术、文化层面的形象非常重要。另外,科技发展作为社会进步原动力之一,这股力量能有多强大,不仅取决于科学家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杨雄里教授说,这是老故事带来的两条新启示。

  爱因斯坦上世纪20年代就已经在上海做讲演,崇尚科学在这里是一种传统。事实上,今天的上海亦很注重加强与世界科技界的交流、邀请顶级科学家来访,比如去年4月上海邀请了4位诺奖得主,举行生命科学和人的全面发展诺奖大师论坛。杨雄里提出,大师来访,专业交流以外,更重要的是拉近他们和公众的距离,科学成就应该由科学家本人通过演讲阐述给普通观众,而不仅仅限于专业交流,不仅仅限于科学家之间的面对面。

 

 /本报记者柳青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