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德联合科研学术创新会议暨2025同济大学德国周开启
来源:中德学院
时间:2025-10-28 浏览:
10月16日,同济大学第三届中德联合科研学术创新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副校长李翔宁,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领事、科教处处长孔有为(Uwe Koch),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海外项目部主任奥苏姗(Susanne Otte)等嘉宾出席并致辞。来自中德两国知名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高管代表在主会场参会并参与现场交流,中德学院、中德博士生院的学生代表在分会场观看直播。会议以“协同创新、共育人才”为核心,共探中德科技合作新路径、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旨在推动中德两国在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领域的深度合作。会上,还正式启动了2025年同济大学德国周,深化两国人文交流。

李翔宁回顾了同济大学对德合作的悠久历史与丰硕成果,并表示在中欧建交50周年与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进入新十年的背景下,双方更应加强科技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他介绍,同济大学正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为转型方向,持续深化对德合作,推动中德工程学院、中德学院等平台的升级与发展,持续增强与德国的合作力度,以创新为驱动力,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为人类福祉贡献力量,开启中德合作的新篇章。
孔有为表示,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德科技创新合作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关键,期待双方在相互尊重基础上,持续深化高层次教育与科研协同。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双方伙伴关系的良好健康发展。
奥苏姗高度评价了同济大学在中德教育与合作中的桥梁作用。她特别提及中德学院自成立以来,通过企业资助基金教席的方式整合产学研资源,英飞凌、保时捷、舍弗勒等企业均参与其中,如今中国企业也逐步加入这一合作体系。资助企业同时也作为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的代表,参与学院发展与战略规划。中德学院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方面取得系列成绩,已成为中德校企合作的典范。
会上,“2025同济大学德国周”活动启动。李翔宁、孔有为、奥苏姗等共同为2025年同济大学中德人文学术周揭幕。据悉,德国周期间将举办系列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与企业参访活动,进一步促进中德人文互动与理解互信。

在主旨报告环节,同济大学中欧创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Peter Ganea教授系统介绍了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SICIP)与德国顶尖高校及企业在学科共建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重点聚焦标准必要专利(SEP)和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产权等前沿议题,表示未来将持续拓展中欧双学位项目与科研成果转化。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闵峻英教授以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波鸿鲁尔大学的联合实践为例,展示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的三大合作成果,包括突破钛双极板制造技术、开发扁线电机数字孪生平台缩短调试时间50%,并推动中德高校间人才交流与轻量化电池技术研发。慧鱼集团研发部董事总经理Ronald Mihala博士回顾了与同济大学20余年的合作历程,涵盖基金教席、联合实验室及奖项设立,并表示面对传统建造领域的挑战,未来将通过“双元制”职教、国际实践培训与智能化协作,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产学研融合创新。
在“共塑卓越:中德携手培育顶尖人才与驱动科研突破”圆桌论坛上,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袁勇,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Gerhard Rigoll,思爱普中国有限公司高级项目经理孙斌,汽车学院周泉教授等嘉宾围绕中德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科研协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为后续更加紧密、广泛的合作提供新思路。(杨瑞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