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发布“人工智能协同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发展规划”
来源: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时间:2025-10-27 浏览:
10月25日上午,人工智能协同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发展论坛在同济大学开幕。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刘剑青、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国际交流处处长周勤健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开幕式上,同济大学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共建的国际中文教育信息化实践与研究基地正式发布《人工智能协同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发展规划》,系统展示了基地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展望了“十五五”规划期间的重点发展方向。
吕培明表示,数智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应凝聚智慧,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使中文学习更加高效、愉悦,吸引更多国际学生爱上中文、理解中国,从而推动更高水平的中外人文交流。
刘剑青充分肯定同济大学在人工智能赋能国际中文教育方面的创新探索。他表示,数字化转型需构建数字治理体系、共建协同创新生态、打造全场景解决方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助力教师提质增效。
周勤健介绍了上海高校在“AI+中文”领域的整体布局与实践进展,指出孔子学院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在上海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正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
论坛特邀李宇明、钟英华、张洪明、周小兵、梁霞、陈杨国生、古川裕、荀恩东、徐娟、郑艳群、宋继华、曹贤文、裴雨来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围绕“国际中文教育的智变跃迁:新场景、新资源、新路径”主题,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与实践案例,为与会者带来一场高水平学术盛宴。
论坛还设置了两场平行分论坛。“上海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联盟工作会议”汇聚语合中心、上海市教委及联盟成员单位代表,共同研讨协同机制与发展路径。另一场由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与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孔子学院联合主办,以“韧性与责任:跨学科对话——人工智能:应用、伦理和赋能”为主题,邀请中德专家就人工智能的多领域应用与伦理挑战展开对话。
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论坛是国家“教育强国”战略和“人工智能+”行动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既展示了“同济方案”与“上海经验”,也彰显了中国以开放姿态推动教育创新、促进文明互鉴的坚定决心。各方将以论坛为新的起点,继续深化合作,以科技赋能人文交流,以语言联通世界,共同为增进国际理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