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至10日,同济大学医学院2025年暑期务虚会在四平路校区召开,围绕同济医学“十四五”总结和“十五五”规划编制进行深入研讨。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朱小杰,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绍荣等出席会议。

医学院院长郑加麟作“十四五”建设成效及“十五五”建设规划的专题汇报,表示学院坚持“临床为本、人才为先、学科至上”的发展理念,稳步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院建设目标迈进。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颖川、附属同济医院院长徐金富、附属东方医院党委书记李明、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院长陈昶、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应豪、附属杨浦医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林谋斌、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党委书记翟华、附属皮肤病医院副院长陈中建、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熊利泽、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主任赵辉、附属普陀人民医院院长鲁威分别作报告,针对医院“十五五”建设、医学人工智能建设和医工交叉等进行阐述。附属东方医院急诊和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学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张海涛介绍了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规划。
医院管理处处长张军、医学与生命科学部副主任程黎明就医学院和各附属医院“十五五”规划提出建议。高绍荣强调各附属医院要凝练特色,引进和培育顶尖领军人才,优化资源配置支持青年骨干成长,落实人才双聘机制,推动基础科学家深度参与临床科研攻关,多方合力复兴同济医学。朱小杰作总结讲话。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韵、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应颂敏分别作了题为《医学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创新型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专题报告,聚焦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分享医学教育改革的前沿理念与实施路径。
同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杨文卓、副院长宋建人、党委副书记李慧分别就医学院本科生人才培养、研究生人才培养、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汇报,梳理工作成效,剖析问题与挑战,明确未来工作举措。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王小莉进一步强调了专业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议从体系架构设计上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培养全过程。本科生院院长吴志军表示,医学教育需体系化构建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科交叉融合,着力吸引优质生源,找准突破口,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赵鸿铎表示,同济医学应集中资源加快孕育顶尖学科,前瞻性布局交叉学科,构建具有同济特色的本研贯通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院分管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分别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工作、学科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以及“三化”赋能学科创新发展等专题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十四五”期间主要办学指标的完成情况,聚焦“十五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具体举措和预期成效。
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深化医学院与附属医院的有效协同,建立附属医院联络人制度,联络人参与医学院例会,构建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着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面向未来发展,医学院将系统推进治理体系改革,重点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临床诊疗四大核心任务,结合医学教育改革,以沪西校区规划与建设以及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为契机,在同济大学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胸怀“国之大者”,立足学校“双一流”建设全局,以更高站位谋划发展、以更宽视野统筹资源、以更实举措推进改革,坚定信心,团结协同,务实进取,奋力谱写同济医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