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联合主办第五届城市设计研究与教学国际研讨会
来源: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时间:2025-08-05 浏览:
7月14日至15日,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德国柏林工大建筑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城市设计研究与教学国际研讨会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举行。本届研讨会主题为“The City and Architecture as Complex Systems:The Research and Teaching Perspectives on Regen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Urban Futures(城市和建筑作为复杂系统:教学研究视角下的更新与转型)”。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釜山国立大学和柏林工大等高校相关领域的学者共同参会。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惟敏,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兴钢通过线上参会方式致辞,并对研讨会的学术命题、研讨背景、理论和实践意义给予重点阐释。

郑时龄院士致辞

庄惟敏院士致辞

李兴刚院士致辞
本届研讨会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建筑城市一体化与立体化设计方法和技术”项目为支撑,聚焦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在复杂系统中跨尺度实践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各个研究团队在建筑与城市更新领域的前沿性探索、研究、教学和实践成果,围绕不同城市发展背景和阶段,研讨建筑与城市转型的可持续未来。
会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刘刊、德国柏林工大建筑学院Angela Million教授代表联合主办方,分别介绍了双边邀请的主要参会嘉宾。研讨会特别邀请了德国柏林工大建筑学院Habitat Unit前主任,同济-柏林工大城市设计硕士双学位项目首届德方负责人Peter Herrle教授作全场主旨报告。Peter Herrle教授以“Seven Lessons learned from 30 year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urban issues”(反思三十年城市领域国际研究合作七课)为题,分享了七点学术洞见。核心观点涉及:其一,城市与建筑作为复杂系统,其研究不仅关乎国家或地方层面,更具有国际和全球性,涉及语言、经济、研究、政治等多个方面;其二,学术合作是长期且持续的过程,要有战略耐性,能穿越周期波动,才能应对考验和挑战;其三,合作应聚焦当代现实问题,如城市基础设施老化、跨国团队能创新处理历史敏感议题等;其四,关键人物如“协调者”作用重大,可化解行政壁垒,搭建信任桥梁;其五,构建制度化合作框架,如与同济大学的双学位项目,确保合作可持续性;其六,合作不应局限于学术机构,要拓展合作边界,联合多方构建综合体系;其七,跨文化认知碰撞能促使重构认知,发现自身盲区,提升在全球化时代的学术核心竞争力。最后他指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跨越界限,才能触及问题的关键。

研讨会分为上下两场,柏林工大Andreas Brück博士、清华大学陈瑾羲副教授、柏林工大城市和区域规划系主任Jan Polivka教授、同济大学刘刊副教授、柏林工大Anke Hagemann教授、釜山国立大学亚洲校园项目主任郑载勋教授、柏林工大Angela Million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朱渊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张昕楠教授、柏林工大Lech Suwala教授、同济大学华霞虹教授、釜山国立大学金允贞博士、柏林工大Juliane Heinrich博士分别作学术报告。

研讨会得到《时代建筑》杂志、《建筑师》杂志等专业学术媒体平台大力支持。《时代建筑》杂志执行主编彭怒教授作为学术观察员,针对整场研讨主题相关情况作出点评,对过程呈现出的多元化与多样性研究的建筑与城市更新路径,以及在教学与实践中的差异进行总结和归纳,面对城市设计在复杂系统导向的新形势和学术任务作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与会专家就下一届研讨会的举办形式与内容提出了展望。
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城市和建筑作为复杂系统:教学研究视角下的更新与转型”为主题的第五届城市设计研究与教学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有针对性地认识和理解城市在阶段中的发展问题提供了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平台,也进一步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