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校党委副书记曹静带领同济90余名校友与在校师生抵达赣州文庙,开展赣州地区寻根活动,实地探访了抗战时期同济大学迁徙至赣州办学的历史记忆。

1937年11月,因日军进犯杭州湾,同济大学迁往江西赣州和吉安。1938年1月底,学校在赣州租房复课,学校总部、图书馆和教室集中在赣县(州)镇台衙门,学生宿舍设在文庙、武庙等地,教职工宿舍则在分散在城里各处。在赣州,同济师生一面读书一面坚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同济大学话剧团积极演出并募集捐款慰劳军队,掀起了抗日救国的宣传热潮。2月,新四军二支队途经赣州,战时服务团派了30多人前往慰问。7月,九江危急,局势突变,同济大学从江西赣州和吉安分批陆续迁往广西贺县的八步镇,至10月中旬停止了在赣县的办公。
赣州市博物馆讲解员为前来的师生们讲解了文庙的悠久历史与建筑特点,更为当初短暂的办学历史增加了美好的记忆。参观结束后,曹静与赣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刘灯明一起为“同济大学办学旧址”碑牌举行揭牌仪式。

在此之前,在同济大学江西校友会、赣州校友分会的大力帮助下,同济大学档案馆、校史馆与赣州市档案馆、赣州市博物馆一起深化了有关档案、史料的挖掘。旧址无言,精神长存。当同济大学再次与赣州的土地相遇,不仅是为了确认那些沉默的建筑坐标,更是为了将那份在民族危难之际凝聚的坚韧与担当,重新点燃于新时代的心间。那段烽火岁月所淬炼出的家国情怀的理想、坚韧不拔的意志,正是两座城市、一所大学跨越时空共享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