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近440名中学生相聚在同济校园,共同探索科学的奥秘

来源:基础教育与社会教育处、科学技术协会、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5-07-08  浏览:

“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科技魔力的世界,每一天都过得特别充实而难忘。”今年夏天,又有来自9所同济大学附属学校和合作高中同济实验班,以及3所托管县中的近440名中学生相聚在同济校园,共同探索科学的奥秘。

7月7日,同济大学2025年中学生科技夏令营圆满落幕。基于同济大学的优势专业和学科方向,此次夏令营以“科创同行,逐梦未来”为主题,为中学生搭建了解学科前沿、拓展科学视界的平台。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同济大学附属澄衷中学、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同济大学附属嘉定实验中学、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同济实验班”、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三江中学、贵州省大方县第一中学、四川省宜宾市李庄中学的中学生参与其中。

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童小华,副校长石振明分别出席开营仪式和闭营仪式,为同学们送上鼓励和嘱托。

精彩纷呈的课程

从宏观宇宙到微观粒子,从光学原理到现实感知,同济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教授带来题为《拓展你的视野、构筑你的想象》的首场主题报告,为同学们展示了光学科学研究的魅力,点燃了同学们的创新热情。

夏令营邀请了专家学者,围绕前沿科技、人工智能、STEM教育等模块,为同学们准备了二十余门特色课程及讲座,引领同学们“解码未来”。“老师们不仅传授知识,更引导我们思考如何走向科研之路,坚定了我投身科学研究的决心。”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杨琛峻说。

打破课堂边界

“科学始于对生活的观察。” 老师鼓励同学们结合创意转化、团结协作等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带领同学们了解做科研的基本要求,从问题出发,探寻解决方案。在老师的指导下,不少同学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科研项目开题报告。

知识的获取不局限于书本。打破课堂边界,同学们参观科普基地,走进重点实验室,开展低碳生活、数字校园、智慧城市体验等活动。在生物、化学、光学实验等环节,理论中抽象的公式有了具象的模样。能够自己动手操作,让同学们兴奋不已,就算实验失败,也能领略科学的神奇与合作的乐趣。

“当课堂从教室延伸至同济大学深海科学馆,我们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聆听者,而是科创探索的参与者。”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同济实验班”和黄子感慨。

奇思妙想的碰撞

未来的城市如何运行?中学生眼中的人工智能是什么样?“由你来决定科技怎么改变我们”……在交流讨论环节,同学们围绕创新教育、课程学习、课题建设、未来科技设想等话题,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伙伴们开展交流讨论,在想法的碰撞中启迪创新思维。

对于托管县中的同学们来说,此次夏令营更是一次收获信心和勇气的旅程。“我们坐了25个小时的火车,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广西三江中学杨璟欣不仅在学习中收获满满,还揭开了“魔都”这座城市的面纱。外滩风光跃出课本,夜幕降临,霓虹闪烁,仿佛科技的光亮照进每一个角落。“参加这次夏令营,我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更找到了今后的理想目标,我会更加努力,朝着这份理想前进。”她说。

闭营仪式上,优秀营员收获了数学科学学院梁进教授撰写的科普书籍《生活是堂数学课》。“热爱生活,学习数学!”梁进教授一一为同学们写下寄语,鼓励大家探索“数学之美”。

夏令营少不了100余位大学生志愿者的鼎力支持。学长学姐们不但为活动保驾护航,还分享了学习、科研、生活心得,“剧透”大学生活,让同学们对未来充满憧憬。

夏令营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科学的种子正在发芽,希望在这里学到的丰富知识、提升的实践能力、收获的珍贵友谊,能为同学们未来的学习生活增添很多勇气。愿你们保持好奇的火花,将炽热的科学精神深植于心,以科技为笔、以创新为墨,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期待我们在同济再相见!(陈少颖)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