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中国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报告》
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时间:2025-05-28 浏览:
5月24日,在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共同承办的同济规划实践·应对规划转型暨2025年度技术交流会上,《中国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报告》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共同编制,同济规划院上海与长三角研究中心、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作为联合发布单位,新华指数研究院提供发布支持。
《报告》首先从经济功能网络腹地及紧密一日交通圈对全国主要都市圈的空间范围进行了综合识别,进而从都市圈发展硬实力、都市圈发展软实力、中心城市竞争力、都市圈一体化程度、都市圈发展均衡度5个维度构建了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并分别从总体与分维度视角对全国主要都市圈的发展概况与相对位序进行了评价,最后从要素流动视角对都市圈一体化程度进行评价。
《报告》将我国都市圈分为领先型、成熟型、发展型、培育型、起步型五类,从地理空间格局来看,东南沿海地区的都市圈及大都市圈在我国区域经济版图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中西部地区的武汉、成都、合肥、西安、郑州等若干都市圈正在崛起,综合竞争力处于快速提升阶段;在东北地区,沈阳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最强,处于全国中游水平。
《报告》显示,在都市圈要素流动的多维度评价中,我国主要都市圈呈现出差异化发展格局。经济维度上,上海大都市圈形成以上海为第一梯度,杭州、苏州、宁波为第二梯度,周边郊区及专业化城市为第三梯度,其他节点为第四梯度的多层次扁平化网络;珠三角大都市圈以广深双核引领,形成“核心—外围”结构,而首都大都市圈仍凸显单中心格局,天津辐射力有限。创新维度方面,上海构建了以上海为核心、沪苏锡常及沪杭甬廊道为轴带的创新网络;首都大都市圈形成京—津主次中心结构,珠三角则以广深双核为核心、广佛及深莞廊道为主轴,但创新资源集聚程度较经济网络更为显著。交通维度随着“八横八纵”高铁网络建设,上海大都市圈通过沪苏通、杭台高铁向北向南拓展连通性,首都大都市圈借助京张、京滨等线路实现区域高效扩散,珠三角依托成熟的城际网络推动“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三大都市圈均通过轨道交通升级加速了空间网络优化。
报告内容聚焦都市圈跨区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研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实务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所构建的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有助于科学评估各个都市圈所处的发展阶段与相关政策落地效果,可以为因地制宜探寻都市圈空间治理策略提供思路。未来,后续的都市圈系列报告将立足中国发展实际,推动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的紧密结合,持续提升中国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空间规划实践能力,继续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