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常青院士做客上音,两校“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开启建筑与音乐的跨学科对话

来源: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时间:2025-05-13  浏览:

近日,同济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中华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常青院士,受邀为上海音乐学院师生作了题为《中华民族建筑的谱系认知与遗产传承》的学术讲座。这也是同济大学与上海音乐学院两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的首次跨学科对话,两校专家、师生共同参与。

2024年11月,上海音乐学院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揭牌;2025年1月,同济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中华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揭牌。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冯磊表示,此次讲座是建筑与音乐学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框架下的跨界对话,希望能够成为建筑与音乐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文化遗产方面共识、共建、共创的“上海经验”的开端,产生“美美与共”的对话与碰撞。

讲座中,常青院士援引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在1999年墨西哥宪章的定义解析“建成遗产”(Built Heritage)概念,将其分为建筑遗产、聚落遗产与景观遗产三类。“建筑遗产”涵盖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这两类在中国台湾均被纳入“文化资产”;“聚落遗产”是集群概念的建成遗产,强调城乡聚落的整体文化特征;“景观遗产”则体现人地关系与互动,如“文化地景”(Cultural Landscape)概念。他特别指出,建成遗产需关注“实体空间”与“文化空间”的共生,即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涵与互动关系。他认为建成遗产保护的首要任务是通过田野调查、口述史记录与精准测绘,系统还原地域民族建筑的聚落格局、匠作传统及仪式场景的内在价值关联,构建各族风土建筑的完整价值谱系。在此基础上,“适应性再生”成为关键路径——既要尊重遗产的物质真实性,又需探索功能活化的可能性,并整合结构加固、环境控制等传统与现代技术。此外,遗产的永续生命力离不开社会参与,需建立社区协同机制,让居民成为保护与活化的主体,尽力避免“标本化”保护导致文化断层。

讲座结束后,与会代表围绕音乐与建筑的跨学科研究,聚焦音乐与建筑的谱系分类、认知与传承,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造等问题展开圆桌讨论。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中两个特色机构的首次跨学科对话,此次交流为建筑文化与音乐艺术协同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开辟新路径,不仅推动建筑与音乐文化互鉴共生,更将文化遗产保护从物质技术层面拓展至精神价值层面,为构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注入跨学科活力。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