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多灾害防控工程馆开馆,同济又一重要平台启用
来源:党委宣传部、土木工程学院
时间:2024-11-11 浏览:
伴着红绸升起,同济土木系科又一重要科研平台启用。11月10日,在同济大学土木系科成立110周年之际,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多灾害防控工程馆开馆仪式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举行。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长Klaus Mainzer,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根特大学教授Luc Taerwe,国际岩土工程联合会主席Chungsik Yoo,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多伦多大学教授Shamim A. Sheikh,德国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波鸿鲁尔大学副校长Günther Meschke,维也纳工业大学校长Jens Schneider,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吴兆堂,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技术总顾问郑健,以及中国工程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日本东京科学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的知名学者、专家参加。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朱合华,副校长石振明出席活动并讲话。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黄雨代表学院致谢,院长周颖主持活动。
朱合华表示,实验室自1988年建立以来,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专注土木工程领域重大灾害防控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面向新时期国家重大需求和重点任务,实验室聚焦全寿命防灾、多灾害防治、智能减灾和韧性提升等重大方向,努力打造土木工程防灾安全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希望多灾害防控工程馆能够成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学科领域的一张新名片,为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石振明表示,同济土木系科始终坚持“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秉承兼容并蓄、求实创新之理念,汇聚学贯中西之大师,做经世致用之学问,育可堪大任之人才。在国内外多方支持与帮助下,多灾害防控工程馆这一科研平台落成,这是同济土木系科加速发展的集中体现。同济大学真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此开展合作,取得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让土木工程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人类文明。
与会嘉宾首先来到隧道试验室,现场观摩隧道火灾智慧防灾试验。随着隧道内火灾发生,智慧防灾系统快速实现火源的定位及预警,并基于光纤系统现场采集的离散数据和多灾害智算与推演引擎的实时计算,实现对隧道火灾规模、温度场分布、火灾发展态势的动态重构与预测。据悉,试验室形成了包括大尺度结构多灾害数物融合全息试验系统、隧道火灾智慧防灾系统、人因感知试验系统等在内的1+1+N可扩展的数物融合防灾试验系统集群。其中,大尺度结构多灾害数物融合全息试验系统是目前唯一可同时实现非接触式全息测试、多灾害环境模拟、数物共融和实时交互的大型试验系统。
“设备启动!”“1.37!1.45!”“充气结束!”“5,4,3,2,1,发射!”在结构抗冲击试验室,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大口径空气炮系统。该系统拥有200kg的最大驱动质量、4MJ的最大冲击能量、200m/s的最大驱动速度,主要用于模拟桥梁结构遭受偶然性车/船撞击、山区棚洞抵抗边坡落石撞击作用等场景,测试结构耐撞性。
全长80米、可实现双向造流的风浪流一体多功能水槽系统,5分钟可升至1200℃的大型耐火试验炉……与会嘉宾还在水利港口综合试验室、工程结构抗火试验室等处参观了众多先进试验装置,纷纷感叹多灾害防控工程馆这一科研平台的先进性。
多灾害防控工程馆是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依托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建设的重大科研平台,是学科研究向城市工程系统多灾害和韧性安全多目标转变的重要载体。建筑面积达2.5万m2,包括喷射火与力作用耦合试验系统、风浪流一体多功能水槽系统、大尺度结构多灾害数物融合全息试验系统、地下空间大尺度全息实验系统、大口径空气炮系统等多个国际领先的科学研究装置。随着我国“深空、深海、深地”等发展战略的推进,多灾害防控工程馆可通过实验手段全景式揭示极端环境下超高建筑、大跨桥梁、超长隧道等大尺度结构的性能演化过程、失效机制和服役能力,将成为服务经济主战场、攻克关乎国防安全和国计民生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与安全运维关键技术的核心平台。
(文/樊宗鑫 图/周游、土木工程学院 视频/武毅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