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同济学子在国内外各类赛事中喜报频传

来源:设计创意学院、汽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时间:2024-10-29  浏览:

唯一金奖、组别最高奖、总成绩第一……近日,同济学子在全球运动装备创新设计大赛、金芦苇工业设计奖、德国红点奖、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中国站、全国首届高校数字金融案例大赛等国内外各类赛场上喜讯不断。

国内外设计赛事捷报频传

近期,设计创意学院、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学子不断从国内外设计赛事上传来好消息:硕士研究生杨梦石团队作品获第二届全球运动装备创新设计大赛鞋品组唯一金奖,硕士研究生郑青云团队获第五届金芦苇工业设计奖概念组最高奖——未来之星奖,本科生吴悠团队获2024德国红点奖。

全球运动装备创新设计大赛鞋品组唯一金奖

 

团队成员:

杨梦石,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

胡若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宁津,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

张浩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获奖作品:

“三叠纪”溯溪-徒步户外鞋采用三层鞋面设计,不仅实现溯溪所需的透水和排水功能,还兼顾徒步对于防护和支撑的使用需求。本鞋所用材料贯彻可持续理念,采用回收轮胎制成的耐磨鞋底和源于生物材料的TPU鞋面。鞋身采用模块化设计,任何磨损都能通过更换模块修复,延长鞋子使用寿命。“三叠纪”结合实用与环保,提出“跋山、涉水”和“一鞋走天下”的概念,为户外爱好者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用设计探索自然之势,在“畅神天地”之路上“永不止步”。

金芦苇工业设计奖概念组最高奖

团队成员:

郑青云,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蒋胜圣,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获奖作品:

VirtX是一款通过电触觉渲染技术为全身皮肤带来虚拟触觉体验的服装,突破了XR设备不易使用的常态,从外观到穿戴均与普通服装无异,有潜力构建XR生态或与现有XR生态接轨,并在娱乐、教育、医疗以及特殊场景中产生有效应用。在医疗理疗领域,能够做到高精的电触理疗和辅助神经通路监测;在消防训练等特种虚拟训练中,帮助受训者更安全高效地形成肌肉记忆;在娱乐游戏领域,配合VR眼镜等拓展现实设备,实现更好的沉浸式体验。此外,对于视听障特殊人群,其独特的动静态触觉图案模拟具有相当大的实用性。

2024德国红点奖

团队成员:

吴悠,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陈清羽,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获奖作品:

人耳可以屏蔽百分之八十的噪音,去聚焦与放大自我意识所关注的声音。而在多人环境下,现有助听器存在无法聚焦单一声音、自动调节等明显功能性缺陷。“FOCUS”助听器产品端基于视觉捕捉技术,通过深感摄像结合视觉感知,旨在模拟并恢复正常听力者所具有的空间声音聚焦能力和声响自动调节机制。同时,交互端兼顾语言恢复训练与社群性情感与信息交流。整套设备通过低成本、小影响的优势,高维度提升用户体验感,注重佩戴舒适度和康复疗效。

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中国站总成绩第一

近日,2024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中国站开赛,同济大学志远车队派出Z241城市概念车车组及Z242原型车车组参赛,荣获原型车内燃机组冠军、城市概念车氢燃料电池组亚军、突破奖、原型车最佳外观奖和UC最佳外观奖,总成绩和奖项数量均位列全场第一,续写了车队“历史最久、成绩最好、得奖最多”的辉煌篇章。

Z242原型车组以其出色的性能和稳定的表现,成为最早通过车检、驶上赛道的队伍之一,并在比赛中一马当先,最终以521km/L的成绩夺冠。Z241城市概念车组克服突发困难,及时通过车检并顺利完赛,荣获亚军。在赛道外,志远车队同样收获满满。凭借Z242原型车组成绩的显著提升,车队毫无悬念地摘得突破奖。此外,两辆赛车还凭借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内外工艺,双双斩获最佳外观奖。

左:Z242原型车        右:Z241城市概念车

获全国首届高校数字金融案例大赛多项荣誉

近日,全国首届高校数字金融案例大赛在上海落下帷幕。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团队携手香港大学学生,凭借“赵钱孙李”数字化养老平台案例和交控森林:交通银行智能风控生态建设案例,从全国百所高校250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分别荣获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团队指导老师胡靖副教授、郭英副教授获优秀指导老师荣誉称号。

一等奖案例

 “赵钱孙李”——数字金融助力财富管理,守护养老未来

团队成员:

方舒雅、田祎静、杨宇恒、向子谋(香港大学)

案例简介:

以国民养老保险公司推出的“赵钱孙李”数字化养老平台为案例,深入探讨养老行业面临的广阔机遇与现存挑战,以及该平台在解决养老行业共性问题上的示范作用。分析该平台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驱动养老金融服务的创新,突出其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同时,结合客户调研数据,提出平台的创新升级方案,通过数字金融技术,为养老金融服务提供更便捷、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为数字化养老行业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

敢闯会创,学以致用,硕果累累,不负金秋,同济学子不断书写青春报国的新答卷,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