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向未来,再启新征程”,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院三十周年活动举行

来源:同济规划院、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4-10-28  浏览:

三十载栉风沐雨,同济匠心绘制城市蓝图;三十载勇立潮头,同济智慧点亮人民梦想;三十载薪火相传,同济力量创造美好未来。今年是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院三十周年。

10月25日下午,“向未来,再启新征程”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济规划院”)建院三十周年活动在同济规划大厦举行。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上海市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海鹰,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原副校长郑时龄,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原副校长吴志强院士,上海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伍江,同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彭震伟等出席。活动由同济规划院党委书记刘颂主持。

郑庆华表示,30年来,同济规划院始终站在行业发展前沿,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卓越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彰显了高校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希望同济规划院紧跟时代脉搏,与大学携手同行,持续服务国家战略,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担当行业先锋,把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作为推动同济规划院创新发展新的历史机遇,矢志打造领军型企业、学科型企业、创新型企业,为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贡献同济智慧。

郑时龄表示,30年来,同济规划院在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与城市发展相濡以沫的历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希望新一代同济规划人要继续勇担重任,争做规划行业的领跑者,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城市发展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唐凯表示,同济规划院在国家建设发展的一次次关键时刻,以巨大的魄力和勇气知重负重、深入一线,为推动人民城市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希望同济规划院在新时代再创辉煌。

周海鹰表示,今年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出五周年,作为人民城市理念的首提地,杨浦区的转型发展离不开同济大学的鼎力支持,也离不开同济规划院的深度参与。当前,杨浦区正处于“人民城市新实践、创新发展再出发”的关键时期,希望区校双方继续担当建设人民城市的共同使命,向世界展示上海人民城市的建设成就,努力成为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图景的重要窗口。

会上,石楠、伍江先后致辞,表达了对同济规划院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殷切期冀。

同济规划院院长张尚武作了题为《向未来,再启新征程——同济规划院发展展望》的报告,回顾了30年来同济规划院与时俱进、踔厉前行的奋斗历程,用“产教融合、城乡再生、同济云舟、同舟智汇、青年发展”等五个关键词对同济规划院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会上,“同济城市更新与运营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以同济大学校属企业为主体,整合了同济规划、建筑、管理、计算机等优势学科资源,旨在提升城市更新建设中全产业链的综合能力,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研究平台。

校领导与嘉宾为“上海市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同济大学教育部重点领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课程虚拟教研室”等11个同济规划院产教融合基地揭牌,标志着产学研用平台迈向新高度、开启新篇章。

会上,同济规划院发布了“同济云舟AI平台”首批成果,该平台将成为城乡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及所有国土空间规划领域专业人士量身打造的智慧工具箱。设立了“同舟智汇”智库平台,该平台将作为城市发展领域决策咨询服务的重要品牌以及科研成果的发布平台。发布了“同舟智汇”智库平台的首批成果——全球城市综合评价指标,该指标从城市碳商、城市幸福商、城市智商、城市健康商等角度对城市进行综合评价。

会上,同济规划院特聘吴志强院士为同济规划院战略专家委员会主任。作为发展转型、产教融合、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新征程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同济规划院战略专家委员会将成为同济规划院建设“中国最好的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机构”目标的重要智力支撑。

岁月如歌,征途如虹。同济规划院,孕育于百年规划教育,诞生于同济强势学科。三十而立从头越,作为依托同济大学国家一流学科城乡规划学成长起来的学科型企业,同济规划院是全国首批获得“城乡规划编制甲级资质”的规划设计科研机构,也是上海市土地规划乙级机构以及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同济规划院已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累计建设完成了6000余项项目,持续参与“长三角国土空间规划”“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雄安新区规划”“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日喀则地区援藏城镇规划”等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项目,用智慧与汗水绘制出一幅幅城市发展的宏伟蓝图。

梦想引领,使命催征。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同济规划院始终植根于国家发展与时代需求,以建设“中国最好的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机构”为目标,面向城市发展需求,提供全领域的技术支撑与服务。未来,同济规划院将以实际行动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为学科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为推进中国高质量城乡发展而不懈努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文/聂阳阳、李想    图/傅鼎、董雷、梁莉、王楚涵、吴虑)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