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原来这才是土木!这场开放日刷新你的认知

来源:党委宣传部、土木工程学院   时间:2023-12-06  浏览:

为在结构大赛中“站”到最后的模型呐喊、在3D打印的神奇科技前驻足、被飞檐走壁的检测机器人所折服、在飞花令游戏中品诗词与建筑的融合美……12月5日的土木大楼格外热闹!

当天,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举行开放日暨专业嘉年华活动举行,300余位来自新生院各个学堂的大一新生,以及其他慕名而来的200余名师生,在土木大楼内奔走穿梭,在各个展位前驻足观看,在各个游戏点打卡参与,感受最前沿的土木学科。

结构牢不牢,振动台上见分晓

“哇……”伴随着一片惊呼声,被评委老师们寄予厚望的模型,被15kg重的质量块瞬间压垮。“虽然它采用了较为先进的隔震结构,但顶部的限位没有做好,导致质量块滑脱,很可惜!”在现场老师的解说声中,振动台已经加载到了本次比赛最大的3.5g加载幅值,最终第一批登场的模型中仅有三个“站”到了最后。

在振动台开启之前,首先要进行一级加载,通过安装 15kg 质量块施加竖向静力荷载,模拟检验设计的避难建筑模型是否能承载自重和内部拥挤人群的重量。只有通过基础检验的模型,才有资格接受二级加载的最终考验——承受模拟地震带来的巨大破坏。经过6个批次的激烈角逐,最终选出了特等奖队伍1个、一等奖队伍8个、二等奖队伍19个、三等奖队伍28个。

本次新生结构赛共有93支队伍参赛,其中最轻的32个模型分两批在开放日现场直播加载情况。来自同舟学堂的特等奖得主“承影队”,很幸运地在第二批直播中被在场观众见证:60.95g模型基本完好无损,仅有一处内部杆件在最后一次振动时有细微断裂。“我们采用了半刚性半柔性结构,并在上部做了榫卯结构来缓冲质量块的冲击和挤压。”谈及获胜秘籍,队长侯郑阳表示,从学长处学习制作方法和制作经验,尽力地完善了制作工艺,还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做了有限元分析,重点强化了薄弱结构。

“虽然我们的模型最早倒塌,但参赛的经历还是很开心的。”来自同和学堂的李同学表示,参加结构大赛主要是为了体验土木学科的乐趣,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也收获良多。据悉,新生结构赛是由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同济大学学生分会为大一新生组织的比赛,从2013年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届。本次新生结构赛一共有新生院的396人报名参赛,其中有229人来自同舟学堂,更有许多来自同和学堂、济美学堂、国豪书院等非土木大类的学生参与。

人工智能赋能,感受智能建造的魅力

“未来在月球搞基建就靠它么?”“可以把我的名字打出来么?”混凝土3D打印机前挤满了围观学子,以数字模型为基础、以混凝土作为“油墨”的3D打印也只是智能建造发展的其中一环。飞檐走壁、五洋捉鳖、虚实相生……在8个专业展区,来自土木工程学院的科技创新成果吸引了众多学子驻足,大家争相体验,感受前沿科技的魅力。

“我们的三号机利用旋翼产生的风力,使爬行机器人吸附在墙面上,可对机身半径6米范围进行双目图像采集……”看到机器人在垂直的墙面上如履平地,大家纷纷向志愿者询问其工作原理。这是同济团队自主研发的爬行机器人,可用于饰面砖、粉刷墙、石材幕墙等建筑外立面检测,垂直爬行速度可达15米/分钟,可实现对建筑外立面裂缝的快速检测、物理尺寸量化,以及空鼓的判定。

“桥梁的箱梁内部空间如同人体消化系统中狭窄的‘管道’,机器人能像胃镜手术一样进行检测。”志愿者向正在体验桥梁“胃镜”机器人的学生讲述着它的功用。该机器人采用嵌入式开发、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SLAM等技术,实现对桥梁内部空间的标准化无人自主扫描,并对扫描结果自动进行快速识别和分析,高效精准地得到桥梁结构性能与状态参数。

在“科技警探”展区,观摩无人机、机器狗等机器视觉对建筑结构损伤的智能检测;在“振动感知”展区,体验不同形式运动对结构作用的区别;在“五洋捉鳖”展区,观察仿生鱼/水下机器人智能监测作业;在“先知先觉”展区,体验地下岩土信息智能探测机器人的高效无损识别;在“虚实相生”展区,感知隧道驾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变化……不少学生纷纷感叹:“这些专业展区实在是太好逛了!”

专业性+趣味性, 走进别样的土木世界

你勾一笔红,我描一道蓝,谁再填上一抹绿……素白的土木大楼喷绘,就在到场众人的齐心协力下变得五彩斑斓,成为今天这场嘉年华最鲜艳的一道风景。

“我花了半个小时才把这个鲁班锁拼好,太好玩了!”“不用一颗钉子,也不用黏合材料,拼起建筑模型,真的能感受到榫卯结构的奇妙!”来自同舟学堂的两位大一新生完全沉浸在了游戏挑战的乐趣里。“神奇的人字结构,既可以抗竖向力又可以抗横向力;还有两个建筑间的桥,要留有一定的滑动空间。”来自同德学堂的三位同学,也收获了一些他们专业之外的乐趣。“活动很有趣!”“专业性与趣味性串联得很棒!”这是我们在现场听到最多的评价。

此次嘉年华共由八项小游戏组成,参与者通过集卡的方式在现场穿梭巡游,探索土木楼的巧妙设计、感受同济大学无止桥社团十年建桥助人的初心不移、在混凝土保龄球浇灌与展示游戏中亲身动手体验建筑材料的魅力,在院史馆讲解中赞叹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亦能在爱心义卖中用实际行动参与公益,微光可成炬……

(文/樊宗鑫        图/江平、王哲)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