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分别于1月10日和11日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开幕。同济大学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参政议政,为上海勇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贡献“同济智慧”。我校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应邀列席会议。
1月12日下午,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专题会议召开,主题为“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努力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陈启军、黄宏伟、蔡永洁3位政协委员在会上发言,积极建言献策。
方守恩代表:将大学教育资源前移,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我
如何将科技人才培养的端口前移?上海市人大代表、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表示,同济大学已经和附属中学所在区域开展合作,建设科技高中。在科技高中里,大学要培养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概念、思考的方式,并且向中学生开放大学的实验室,将国际前沿的科学问题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与中学生进行探讨,引发他们对科技创新的好奇心与关注。科技高中的建设,将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力量提前介入,为科技人才的培养埋下种子。
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守恩表示,国家需要什么人才,大学就应该培育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应该要有自己的定力,坚持面向国家战略和世界前沿,引导学生进一步深造,不断提升自我。同济大学致力于培养的是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
陈虹代表:以系统思维和智能技术赋能城市更美好
如何将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落到上海城市发展的实处?上海市人大代表、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陈虹建议:一是建设未来出行和物流的“一网通达”,用系统思维和智能方法实现便捷、低碳、高效的出行和物流;二是提升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汽车规模化应用的立法系统性、标准引领性;三是聚焦产业需求、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提高教育、人才培养尤其是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娄永琪委员:将社区纳入上海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社区最贴近问题、最贴近需求,具有丰富的场景,居民具有多元的学科和职业背景,社区具有非常高的包容性和容错度,这些特征决定了社区完全有可能成为一种全新的创新策源地。因此,我们建议上海的社区建设,要在创新视角下做一些探索。一方面提升社区的健康韧性、社会韧性、经济韧性和生态韧性,同时,这些基于社区的“分布式创新引擎”,提升了上海创新策源能力。建议要为将社区纳入上海科技创新系统提供组织机制保障,打造一批标杆性的“创新、创意、创业”社区,加强创新社区的“技术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陈启军委员:底座-场景双轮驱动,加快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
如何加快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上海市政协委员、民革同济大学委员会主委、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执行院长陈启军建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采用底座-场景双轮驱动策略,攻克城市数字孪生自动建模、时空计算等核心关键技术,打造自主可控城市数字孪生底座平台,从企业、市民和城市运行高频急难的问题难点中发现数字化转型的应用场景,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数字化转型场景的运营,积极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解决城市“数字鸿沟”,形成数字城市创新生态圈。底座-场景双轮驱动协同优化,不仅可以加快数字化的转型,还有望形成新的增长点和核心竞争力。
黄宏伟委员:构建应对多灾害的韧性城市
上海等特大城市如何应对地震、风灾、火灾、洪涝、地灾等多灾害下韧性城市建设?上海市政协委员、民盟同济大学委员会主委、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黄宏伟建议:构建应对多灾害的韧性城市,开展深化多灾害的多学科交叉与多部门交叉协同的科技创新研究,打造城市空、海、地全覆盖一体化的安全、智能、数字化系统平台,尽快构建适应于超大城市运行特点的基础设施在多灾害作用下的韧性评价与韧性提升技术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多灾害韧性城市建设领域的“产学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发展。
曾群委员:完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面对网络暴力,我们能做什么?上海市政协委员、民盟同济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曾群认为,网络空间从来不是法外之地,建议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面对网络暴力、隐私泄露等新情况,完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机制,加大对公民的司法保护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汪世龙委员:加强顶层设计,特别关注新兴学科和“卡脖子”领域
上海市政协委员、民建同济大学委员会主委、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汪世龙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强有力的推进领导小组及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存量调整提升与增量优化做强相结合,积极拓展新的载体空间,特别关注新兴学科和“卡脖子”领域,推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专项政策。
蔡永洁委员:优化城市治理模式,打造精细宜居城市
上海市政协委员、民进同济大学委员会主委、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蔡永洁建议:上海的城市建设进入了精细化的建设时期,城市更新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的主题。精细宜居城市的建设,首先要做到细,改变大项目主导开发模式,化大为小,将大项目切分为小项目,在城市建设的总体控制下由不同主体进行建设,产生多样性和丰富性。其次,宜居必须体现出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和便捷生活。对精细宜居城市建设提出三个建议:一是缩小建设项目的规模;二是创新土地多样使用模式;三是探索产业与机制的混合。
任捷委员: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打通“产学研”全链条
上海市政协委员、 民进同济大学委员会副主委、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任捷建议: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度,深化资助体系、考核制度、评价体系等机制改革,支持科学家选择高风险课题开展原始创新性科学研究。打通“产学研”全链条,培育和引进具有资源整合能力的天使基金和创业社区,营造产业上下游的创新生态。在城市文化软实力中注入创新文化、科学精神,大力支持创办高水平国际英文科技期刊,战略谋划建立国际英文科技出版集团,提升科技人才国际话语权。
许维胜委员:数字赋能,打造智慧教育示范区“上海模式”
如何打造智慧教育示范区“上海模式”?上海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同济大学委员会主委、同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许维胜建议:发挥区位优势,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挖掘5G、元宇宙等创新技术潜力,培育数字赋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融合的典型应用,树立面向全国推广的发展标杆;多主体联动,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参与,实现市、区、校三级教育资源与平台共建共享、教学过程与评价共督共导、教学数据与管理共融共治,建设更公平、更高效、更有活力的智慧教育生态系统。
尹大强委员: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领域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机制
上海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农工党党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尹大强建议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领域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机制:一是建章立制,细化生态环境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机制、流程;二是加强协同,形成逐层传导、层层落实、齐抓共管的人民建议征集脉络;三是多措并举,建立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采纳、落实、培训、表彰、激励和反馈机制;四是搭建服务平台,发挥好政府在人民建议征集中的主导引导作用,衔接好社会力量的补充作用。
李麟学委员:大学策源助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上海五个新城建筑领域低碳发展,促进老旧社区转型提升
上海市政协委员、杨浦区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委、杨浦区委主委、同济大学支部委员会主委、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建议:一是促进城市与大学“双向奔赴”,着力提升大学的科技策源功能,系统谋划围绕大学的科技创新空间规划,通过科技金融体系促进大学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转化。二是加强城市系统低碳发展规划、设计与落地,关注建筑领域运行碳与隐含碳排放,加强运营阶段的碳排管理与软性手段,并充分挖掘五个新城的地域建筑低碳技术与文化资源。三是以数字场景赋能老旧社区转型提升,从邻里场景、教育场景、治理场景、适老场景、休闲场景、安全场景几个方面提升老旧社区空间品质。
杨守业委员:加快推进深海馆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做实做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如何推进上海的海洋国际之都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如何优化上海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如何做实做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上海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九三学社同济大学委员会主委、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杨守业建议:要发挥上海的滨海特色和深海科技优势,加快推进建设全球标志性意义的深海馆;对标全球、借力全国、提升效能,切实完善科创资源和市场机制;共享长三角科技资源,助力产学研融合发展,推动重大项目合作的基础研究,实现“从0 到 1”的原始创新。
马吉伟委员:推动氢燃料电池发展,强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
如何推动氢燃料电池的发展?上海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同济大学委员会委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马吉伟建议:要加强氢燃料电池上游关键材料产业链布局,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础科研领域跨学科、协同合作的优势,强化电芯材料研发核心技术攻关,全方位研发高性能催化剂、质子交换膜、双极板、碳纸等关键材料,完善加氢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产业链供给安全。如何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要建立专业化的高校安全管理队伍和管理制度,持续开展安全专项检查和各类安全隐患排查,增强安全教育,加大对安全设施投入,建立风险预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