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同济大学获批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2-09-08  浏览:

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同济大学开展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提升关键技术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原则同意同济大学在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提升关键技术、综合交通低碳化发展关键技术、道路交通系统本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一体化出行服务与治理关键技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及智慧运营关键技术、高速磁浮交通装备集成验证和综合评估平台建设、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试点。这为同济大学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深化交叉融合,推动传统学科转型发展,提供了又一个宝贵的契机。

多学科协同推进,同济大交通研究蹄疾步稳

近年来,学校融合交通运输工程、车辆工程、电子信息与控制、智能科学、测绘科学、土木工程、管理科学等优势学科,在“优势工科引领带动、厚重理科融合推动、特色医科协同驱动、精品文科共享联动、前沿交叉创新互动”的学科建设思路下,围绕“大交通”的高质量发展,下狠功夫,做深工作,出真成果,成为交通领域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的重要策源地。

攥指成拳,组团出海,同济大学联合地方、牵手行业、引智海外,科研平台的“雪球”越滚越大,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磁浮技术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以及民航机场、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系列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组成了我国陆路交通领域全覆盖的高端平台基地群。

同济“大交通”开创并不断拓展我国道路设计与管理的理论及技术体系,实现传统交通工程向智能交通工程的变革,创建我国交通安全理论及技术体系,引领智能新能源汽车及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创立全息交通系统人工智能应用和智能网联交通学科方向。近年来,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高速公路与机场智能铺面关键技术、地下工程穿越高速铁路的精细化控制技术、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燃料电池轿车动力平台关键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路网的关键技术等屡获国家奖。

同济大学主导完成了上海、广州等全国60%百万以上人口城市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最早开展智能交通管控诱导技术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全国半数以上的大城市;高质量完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等重大活动的交通保障;最早开展智能网联交通测试试验,支撑了全国75%的测试示范区建设;研发了全国通用的道路交通事故风险防控平台,累计成功干预90多亿次风险行为,使交通安全系数大幅度提升。近年来,学校建成全国高校首个智能网联汽车交通测评基地,支撑了首个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示范区、国家智能交通测试基地(无锡)建设和东海大桥智能集卡编队示范运行。同时,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与管养、北京大兴机场建设、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样车测试中贡献了“同济智慧”。

 瞄准新时代国家需求,真刀实枪真题真做育人才

“交通强国建设,人才培养必须先行。”学校瞄准新时代国家需求,通过组建高层次教学科研团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并建造多个“国内第一”的测试实验平台来支撑人才培养,并注重同行业内的著名企业和研究机构联合建设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平台,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商用大飞机校企联合培养、车辆工程与工业设计跨学科联合培养、工程(土木)——法学复合人才培养等“人才培养实验区”,形成了学科交叉融合、对欧交流深化、校企深度协同育人的鲜明特色。

2019年,入选交通运输行业智能车路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了解决智能车路协同这一新兴技术领域创新人才极度匮乏的问题,同济大学实施“智能交通与车辆专业”大类招生大类培养,设立“智能交通”强基计划,探索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面向新时代背景下上海等超大城市交通治理的重大需求,学校创设了“城市交通”交叉学科,汇集交通、城规、管理、经济及社会学等相关院系力量,形成35人的跨学科导师团队,研究生全部采用双导师或多导师制,即双学科、校内+校外、国内+国外导师联合培养。

今年4月,学校启动了新一轮“强化学科交叉育人模式”建设,重点支持五个专题,其中就包括交通运输工程的综合交叉。项目指南发布后,收到申请书260余项,全校47家单位科研人员申报,入选项目127项,支持经费总额接近4500万。其中,“交通运输工程的综合交叉”专题的非交通学科学者获助比例达到52%。这些交叉学科成果,绝大部分都有同学们参与研究,获得的成果都会成为育人的“熊猫土”,成为“大交通”育人的好“养料”。

各学科通过真刀真枪的科研创新实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绩显著。大学生们年年在国内外大赛斩金夺银,研究生全部参加真刀真枪的科研,论文解决的都是实际问题。在交通领域最具国际影响力的TRB年会上,学生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影响居国内第一、国际前列。学校建立的全国最大规模的节能、智能、电动、方程式和造型五大学生汽车创新车队,在国内外比赛中成绩喜人。“大交通”学科培养的人才,正在成为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仅2020年,就有包括朱永灵、姚启明、张郁、净文常等4名校友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让人工智能学科成为“酵母”,使传统优势学科如虎添翼

“立足智能技术,推进交通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同济‘大交通’努力的方向。”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接下来的数年里,我们将举同济之力,联海内外同仁,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的综合优势,以智能科学赋能,深化交叉融合,推动传统学科转型发展,高质量完成交通强国建设各项试点任务。

例如,在道路交通系统本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方面,要构建道路运行视觉环境与驾驶行为谱系模型,研究“人—车—路—管理”道路交通系统设计及运行安全评价方法,研发驾驶行为引导干预和道路交通运行安全风险控制技术与装备,推进智慧感知、风险管控与阻断等方面专利成果的转化,车路一体智能网联研究将会上一个崭新的台阶。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及智慧运营关键技术方面,将研究综合交通枢纽协同优化与站城融合规划理论方法、枢纽智能基础设施建造与智慧运维技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枢纽智慧运行控制与服务技术等,形成支撑站城融合发展的规划设计技术体系及客货枢纽智慧运营服务模式。在综合交通低碳化发展关键技术方面,将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经济成本与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技术,提出交通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形成碳积分(碳交易)制度下的碳排放计算、综合效益评价、出行行为精准激励的成套新技术、新机制和新方法。

未来,学校将依托交通、磁浮、轨道、汽车、电信、测绘、土木、经管等学科和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等,开展各试点任务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平台构建。依托龙头企业、面向重大工程、吸纳当代数字化成果,继续深化实施本研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和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形成服务交通强国建设的人才培养“同济模式”。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