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致敬疫情下可爱的同济电信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护校守院工作纪实

来源:校工会   时间:2022-06-13  浏览:

3月11日学校采取校园管控措施伊始,有些人自觉逆行主动进校守护。现在,那些人中,有的已回家休整,有的依然在校坚守。随着疫情的好转,学校允许符合条件的老师进校工作,如今,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这支护校守院的坚强队伍,也在逐渐壮大。

自校园管控起,一别80天,你是否想念曾经每天并肩战斗的他?你是否想知道,疫情期间驻守在学校的战友们都在忙些什么?过得好不好?今天,我们来一起看看他们的故事。

硬核守护天团——班子成员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学院班子成员在疫情期间的工作,那就是——硬核。

“硬核”担当。他们,第一时间入校,主动肩负起学院疫情防控主体责任,自觉主动守护全院师生健康。他们认真研判、未雨绸缪,定基调、做计划、出方案,统筹疫情防控和学院发展,统筹校内和校外、线上和线下、眼下和长远,在扎实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确保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安全等各项工作开展。

“硬核”续航。自3月11日以来,学院党委书记王峻连续驻守学院已达80天。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铁打的营盘”。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南华放弃了陪伴即将参加中考的儿子的宝贵时光,3月11日深夜入校陪伴学生,坚持了70天才在学院再三要求下回家休息。

“硬核”作为。在校园疫情最艰难的时刻,班子成员每日忙到深夜甚至凌晨。疫情形势变得太快,他们需要面对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意想不到、随之而来的措手不及和保质保量前提下的按时完成。没有既定流程可用、没有过往经验可借鉴,但无论情况多么复杂多么紧急,无论疲惫与否,他们都坚定地对每一位在校的和不在校的师生负责。在把握原则方向、指挥学院整体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身先士卒,活跃在抗疫一线的各个战场。党委书记王峻亲自给学生搬迁寝室,党委副书记王瀚漓、朱琴跃、张南华在一线给学生取餐、送餐、发放物资,副院长周俊鹤脚部扭伤仍不肯休息,咬牙坚持,副院长黄新林凌晨四点送学生上车……除了处理各项日常分管工作和学院的疫情防控相关工作,他们还是嘉定校区疫情防控专班成员,是校园疫情防控的物资发放志愿者、取餐送餐志愿者、核酸检测志愿者、动静态网格活动志愿者、封控寝室楼楼长……

心中有信仰, 眼中有光芒;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他们撑起了学院疫情防控的保护伞,硬核守护学院师生的安宁和健康。

最强“突击队”——专任教师

校园采取管控措施后,学院部分专任教师留在学校或主动申请进校。他们有的是资深教授,有的是教授级高工,有的是副教授,有的是新进教师。对于他们而言,这段时光可能是一种意想不到的人生体验。

校内专任老师给人的印象,是突击队。

突击进校。倪张凯老师是一名新入职的老师,他3月9日去四平路校区递交入职材料,进校后不足半小时即被告知疫情原因不能离开。在四平路校区呆了四天三夜后,倪张凯随即来到嘉定校区投入校园抗疫工作。他跟学院其他老师们一起,活跃在疫情防控的各个战场。除了管控时在校内的老师,其他的专任老师们都是主动申请入校,而且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突击抗疫。童美松老师自学校管控至今一直都在校内,虽然已经年近六十,但仍然像年轻小伙一样积极报名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送餐取餐、核酸检测、网格活动、寝室搬迁、凌晨送车……每个战场都有他坚定而认真的身影。由于物流封闭,他一双冬天的厚靴一直穿到现在。徐志宇老师3月21日进校,一待就是55天,跟部门其他老师一起,投身校园抗疫工作。在一次志愿服务中,他们化身“愚公”,再现“移山”操作——先将山一样的防疫物资移到车上,运到目的地后再移下来发放到学生手中。仅仅那一次,他们在3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发放了375箱20公斤重的桶装水,总重7.5吨,平均每人经手1吨。而这,不过是他55天志愿服务经历中平凡又平常的一次。学校封控后,林林、王俊凯、魏忠祥、郭露露、王宇雷、苏永清等在校老师纷纷加入了送餐队伍。一日送三餐,每餐两个小时左右,平均每人每餐需要装卸1600余份盒饭。这一送,就是一月有余。期间,王俊凯因送餐扭伤腰部稍事休息几天后,随即投入新的志愿服务工作。

突击科研。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他们始终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在志愿服务工作之外,他们认真备课、上课、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开展项目申请和其他各项科研工作,常常忙碌到深夜。他们既是抗击校园疫情的“最强突击队”,也是疫情背景下坚持教学与科研的育人小分队。

童美松老师说:“以校为家。”徐志宇老师说:“我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旷日持久的世纪疫情,错过了结婚纪念、儿子百天、四十岁生日等本该与家人共度的时光,但我感到很荣光,加入了一支同舟共济、守护校园的大军。”他们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与同济相遇,无论来到同济的时间长短,当疫情来临,他们用心坚守,用爱守护,体现了两代老师对学校和学院的深情。从资深教授到新进教师,同舟共济的精神在他们身上闪耀,而这种精神,也必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温暖“大本营”——学院机关

疫情期间,学院机关各部门——党办、院办、学工口、学研工办、教务科,抗疫不停摆,比平时更添了许多忙碌。各项日常会议、党建工作、行政事务、学生工作、线上教学、招生考试等等,都必须采用适应疫情环境下的方式推进,很多事项需要根据疫情发展情况,摒弃之前的固有流程和做法,动态调整工作方式,结合现实情况不断优化方案。此外,需做好师生的每日健康监测、督促打卡,组织核酸和抗原检测,动态了解师生的健康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因管控或封控而出现的各种心理或生活上的问题;随时配合学院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帮助师生到实验室拿取物品;帮师生解决因停电带来的许多设备需要开机、联网、设置远程控制等工作;关心关爱校外师生,为校外教师采购防疫物资;参加学校的各项抗疫志愿服务活动,包括核酸检测、取餐送餐、网格活动、学生寝室搬迁、送学生返乡回家等等。学院机关团队给人的感受是温暖。

这里,有很多温暖的奋勇争先。在学院人手不足,号召大家报名进校时,他们说:“我年轻,我先上,放心!”“我家里孩子大了,牵挂少,我先来!”“学校需要,我随时可进校”“你家里有困难,不要来了,我们在这儿就好了”……“机关是学院的服务保障核心,我需要第一时间进入校区了解情况,把学院服务保障工作安排妥当,我才放心;同时,作为同济人、电信人,义无反顾地担任志愿者支持校院防疫,为师生服务,我很心安。”院办主任陈忠英如是说。

这里,有很多温暖的善意谎言。出发前收拾行李时,当两岁的宝宝问起“妈妈要去哪里呀?”她说:“妈妈要变成巨人去打怪兽了,这个怪兽叫新冠病毒,等打败它,宝宝就可以和哥哥还有其他小伙伴出去玩了。”到达隔离点后,她一边默默收拾房间打地铺一边给家人回复“学校条件很好,不用担心。”在开了一上午电脑后手上还有两位数的取物“订单”需要挨个实验室去取时,急得眼泪都快流出来的她却浅浅地说“我没事儿”。接到紧急任务后压力大到想要原地爆炸的她,默默在微信上回复“好的,没问题”……

这里,有很多温暖的守望相助。他们齐心协力攻破一道又一道难关,群策群力优化各类方案流程,抢着报名凌晨四点的志愿服务项目,在彼此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施以援手、温柔打气,他们为因疫情而抱有许多遗憾的毕业生举办草坪音乐会,深情演唱……当收到一份又一份真诚的感谢时,他们总是说“没关系的”“不客气的”“小事儿”“这是应该做的”,不忘为校外的老师和即将离校的同学送上真挚美好的问候和祝福。

默默奉献、乐观坚韧、活泼向上。他们向阳而生,如阳光般明媚,似夏花般绚烂。他们朴实又充满力量,用爱守护“大本营”,用行动书写同济电信人的实干和担当。

坚强屏障——后勤人员

驻守学院的人员中,还有后勤保障人员。保安师傅24小时值班,严把学院大门。有进校老师隔离结束刚回学院时,被保安师傅一脸严肃地拦下,那认真的样子非常可爱。每天早晨,保洁阿姨都会认真清扫办公室、楼道、卫生间,先拖后抹然后认真消毒,每每忙完后才去吃早餐。在因寝室楼宇需要修缮,部分学生需要搬迁寝室时,保安师傅又跟老师们一起,承担起帮学生搬家的工作。2楼、3楼、4楼、5楼、6楼,他们一趟趟跑上跑下,把学生扛不动的大包扛下楼、装车、运送到指定地点,一搬就是好多天。有一次,到了中午,已过了安排的工作时段,但学生的行李尚未搬完。已经忙了一上午的何经理毫不犹豫地说:“再来几个人,给同学们搬完再吃饭”。

简单的话语,却充满力量。他们日夜守护、随时援助,却从不言累。他们用辛苦和汗水,构筑起了学院的坚强屏障。

同舟共济——电信人在行动

这场世纪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节奏,也展现了同舟共济精神的宝贵。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无论校内校外、男女老少,电信人始终在行动。

居家办公的老师们纷纷下沉至社区,积极踊跃担任志愿者。上课、办公之余,他们成了志愿者队长、楼长、配药员、宣传员、统计员、核酸采样员、物资搬运员、物资发放员……

学院工会和退管工作人员,始终在关心关爱困难和退休教师。他们齐心协力,认真排摸疫情下存在困难的在职老师和退休老师名单,以社区结对子互助、情感交流等方式,用心用情提供暖心服务。组建“同济新村”互助群,在职教工与同小区的困难和退休教工一对一结对,线上团购、买菜、买药、排解负面情绪,线下送物资等,用爱打通“最后一公里”。在疫情吃紧、物资紧缺之时,学院工会紧急购置物资大礼包,内含新鲜蔬菜、大米、牛奶等,为退休老师们送去实实在在的温暖,随着物资寄送的学院慰问信,也让退休老师们深切感受到了学院的关心和牵挂。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便沉淀有多少真情。”疫情,考验了同济电信人的担当、勇毅、温暖和坚强,也彰显了同济电信人永远热爱、守望相助、同舟同济的精神。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