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抗击奥米克戎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医疗队紧急集结,逆行出征。这支医疗队成长于世博展览馆方舱医院,历练于普陀新曹杨方舱医院,蜕变于金山天华路方舱医院,秉承“同舟济世、博医精诚”医者仁心,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四应四尽”的总体要求,不断优化流程,创新服务,为上海早日实现社会清零贡献同济力量。
“我是共产党员,让我先上!”
“我去吧,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们队就我参加过2020年初的援鄂医疗队,有经验,而且我们组男医生多,平均年龄轻,身体素质好,让我先上!”得知附属同济医院要组建医疗队奔赴方舱医院时,急诊医学科肖武强医师第一时间报名,并兼任第四临时支部书记,把党旗插到每一个战场,把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每一项工作中,带领组员打赢这场硬仗、大仗。

回溯2020年1月28日,农历大年初四。急诊医学科肖武强医师随上海第三批援鄂疗队一起赶赴武汉参加了为期55天的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最先来到武汉的医务人员大部分都是共产党员,他们的勇敢和优秀让肖武强感动,深刻感受到在艰苦的环境中共产党员坚韧的意志和团结的精神,他暗下决心,要成为像他们一样优秀的人。从对新冠病毒知之甚少,对防护装备不会使用,甚至面对一个个新冠重症患者有些许胆怯,到后来可以很从容的给重症患者气管插管、做气管镜、深静脉置管、气管切开等高危有创操作……援鄂让他不断成长。3月14日,肖武强在武汉抗疫一线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作为一名抗疫“老兵”,在此次上海新冠疫情爆发之时,肖武强毅然加入同济医疗队。2022年3月27日中午11点,同济医院医疗队正在实地查看H1的场地和设施,准备晚上开始收治患者,突然接到了仁济医疗队的求救电话:“仁济舱已满,还有200名左右的患者在舱外焦急等待,能不能先派人到仁济舱内收治患者,然后再转入同济舱?”同济医院副院长、医疗队队长梁爱斌立刻答复:都是组员,“友军有困难我们一定帮,再说帮助患者、为患者解决问题也是我们的职责!”问题是派谁去打头阵呢?肖武强主动请缨。于是他迅速召集组员:“放心,你们的防护措施我都会一一检查的,万一不适,随时叫我。”
到达目的地后,肖武强立即开始准备防护物资,投身附属同济医院医疗队在世博展览馆方舱医院的第一场战斗。熟悉的装备,防护服、隔离衣、护目镜、鞋套……他突然感慨万千,几乎泪目。2020年援鄂的场景历历在目,恍如昨日,武汉三院、监护室、熟悉的战友……然而他无暇伤感:“我现在是临时党支部书记、是小组长,有好几个组员都是第一次直面新冠病毒,和‘敌人’短兵相见,紧张焦虑是人之常情。照顾好他们,带领好他们,保护好他们,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的教给他们,是我的任务也是责任。”“董磊再检查下你的手套!”“汤宇你的防护服密封没贴好!”一遍遍地检查,一遍遍地嘱咐,生怕哪里有疏漏——防护无小事的概念已深深地印刻在肖武强的心里。

“姓名、年龄、有什么基础病吗……”熟悉的采集病史的流程。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被汗水模糊的护目镜,戴上双层手套后僵硬的手指,戴上N95口罩后不得不更大声音说话……肖武强早有思想准备,面前的困难只会让他更加坚定打赢这场战斗的信心,组员们也没有一个人抱怨,紧张有序地开展各项收治工作。患者们也很守秩序,整齐的排队,哪怕甚至带了很多的行李也会自觉排队。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所有人都是受害者。平日里的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现在变身成为战疫一线冲锋陷阵的白衣铠甲。
包括肖武强在内的附属同济医院医疗队的工作很快走上了正轨,短短两天时间总共收治1600余位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虽然工作量巨大,但没有一个人喊累、没有一个人退缩。作为支部书记,他还肩负着党员的宣教、组织生活和关心、团结组员的责任,每每有组员对感控、新冠病毒等知识有疑惑时,肖武强都会结合武汉抗疫经验,以理论联系实际,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解释给他们听;每每组员有顾虑时,他都会说:“武汉抗疫我们胜利了,上海一定也会胜利,放心吧,你看全国各地那么多精锐组员都来援助上海,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集举国之力,我们无坚不摧。”
一封来自世博方舱医院的感谢信
3月29日,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医疗队负责的世博展览中心方舱医院刚刚收治病人的第二天,一位患者就为医疗队送来了感谢信,表扬医生组组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杨忠民的专业、耐心、细致和亲切,让病人很快走出紧张焦虑、很快适应隔离生活。

杨忠民是一位工作30多年、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主任医师,又是一位有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平时工作中,养成了踏踏实实救治病人的工作作风,经常收到病人的表扬和锦旗。当他闻讯医院将要组建抗疫医疗队时,没顾得上同家人商量,第一时间主动向科主任报名请缨,请求加入抗疫医疗队,奔赴抗疫第一线。
作为医疗专家组组长,他在开舱接收病人的第一天,有条不紊地安排好各个岗位上的医护人员,自己则不顾夜间天气寒冷,主动把守在接收病人的第一线,带领队员,认真、仔细询问、观察每位等待进入方舱医院的病人,当他观察到有特殊情况的病人时,会主动关照,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及时把病人的情况向方舱内的医护人员通报,让他们及时做好救治准备,并多次帮助病人运送行李、照管老人、小孩,引导病人进入方舱医院,当他观察到一位男病人行走时有气喘表现时,主动上前询问病情,了解到这位病人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哮喘,而且用药后症状没有明显缓解时,他立即安排病人到室内较暖和的区域休息,向病人解释病情,建议患者转入定点医院治疗,一开始患者并不理解,经过反复的沟通和解释,患者及其儿子终于接受了他的建议,并对他仔细周到的工作表示衷心感谢。杨忠民一边继续安排后续源源不断进入方舱医院的大批患者,一边向指挥部通报情况,经过上级部门的联系、安排,顺利将这位患者转入定点医院继续治疗,就这样,他整整两个晚上,不停地来回在方舱医院内外奔波,协调、梳理、安排病人数将近1000位。
方舱内的病人收满后,杨忠民又转入方舱医院内,继续同医疗队员们一起忙碌地工作,因为在方舱医院内住着1600多位患者,医疗队员常常要不间断地巡视病人,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尽管已到了退休的年龄,他主动安排女队员轮流到相对轻松的清洁区书写、整理病历,自己则坚持在方舱医院内巡视、救治病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仅帮助患者解除因疾病带来的不适,还要不停地向患者解释病情、消除他们的疑惑和焦虑情绪,同时还要协助护士发放药品和其他各种医疗用品,解决病人生活上的困难。

当问起他累不累时,杨忠民总是轻描淡写地回答“习惯了”。他还经常说:“我是生在红旗下,在党的阳光雨露下成长起来的一名医生,不能忘记救治患者的初心,要经常换位思考,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尽力解除患者的病痛。”他表示,在党中央、市委市政府和各级部门领导的带领下,在广大医务人员的辛勤付出下,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上海一定能战胜这波新冠疫情,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党员医生,一定会冲锋在前,始终会坚持奋战在抗疫第一线。
退伍十年,他们在方舱医院再次相聚
4月21日6时50分,金山天华路方舱医院门口,刚刚走下班车准备进舱上班的附属同济医院医疗队队员、急诊抢救室护士长刘建,疾步走向一位站在执勤警车前、胸前贴着警察标识的“大白”,一见面他们互相唏嘘:“你一点没变化嘛!这么多年一直在锻炼、身材保持的不错嘛,退伍不褪色!” “很想拥抱一下!可惜现在还不是时候……”“大白”是刘建十年前一起退伍的战友加好友、金山区公安局民警汤佳斌,而这次重聚距离上次相逢整整间隔了十年。
十年前,刘建和汤佳斌从新兵连开始就在一块摸爬滚打,当时刘建刚从大学毕业,而汤佳斌正读大二。十年后的今天,褪下戎装,汤佳斌选择穿上警服,成为守护人民的忠诚卫士,刘建则穿上一袭白衣,成为了一名“男丁格尔”。虽然都在上海,但因为各自的事业,他们始终未能见上面,只能在微信上刷刷朋友圈的时候互相点个赞,因为要写论文,刘建也会和汤佳斌在微信上做些交流。
令他们意外的是,退伍后整整十年未曾相见,但因为疫情防控,他们却再次有了并肩作战的机会。三月下旬,医院接到任务组织医疗队进驻方舱医院,急诊抢救室护士长、发展对象刘建积极报名参加,成为医疗队中的一员,出世博、转普陀,再战金山方舱,医疗队第一次进舱工作、方舱医院接收第一批感染者,第一批核酸采样等等,都能看到刘建瘦高而矫健的身影。几天前,刘建偶然在朋友圈看到汤佳斌转发了金山天华路方舱医院总指挥、附属同济医院医疗队队长梁爱斌副院长接过金山天华路方舱医院旗帜的新闻,才知道原来他们两个下一站的工作岗位居然同在金山天华路方舱医院。和世博展览馆方舱医院一样,刘建又是第一批进舱的护士,而那天汤佳斌正好在方舱医院门口执勤,尽管未能来得及见上面,但他还是拍下了刘建所乘大巴开过的视频并发朋友圈打趣道:白衣天使驶进方舱,马路天使挥手致意。刘建评论:向战友致敬!

今天,原本应该上白班的汤佳斌特意换了个夜班在方舱医院门口迎接上早班的刘建,这次他们俩终于见上面了。和众多久别的老友一样,完全没有生疏,依旧谈笑风生。久别重逢,其实有很多话要说,但因为任务的关系,他们只能长话短说。临别之际,他们互相嘱咐对方注意安全、好好保重,有什么困难尽管说。要进舱工作了,刘建一边走一边回头招了招手,做了个打电话保持联系的手势。
刘建在方舱医院里照护新冠感染者,汤佳斌在方舱医院门口执勤巡逻,他们站在一起,共守一方平安。日升月落,总有黎明。他们相信不久之后,一定能战胜疫情,从容聚首再叙旧。
大疫当前,有大担当
3月22日晚,附属同济医院接到上级紧急通知,组建医疗队奔赴方舱医院收治新冠病毒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梁爱斌勇挑重任,不辱使命,犹如一面战场上的猎猎红旗,以其个人全面、过硬的综合素质,带领着同济医院医疗队奔赴一线,逆行出征。
医疗队的首战,在世博展览馆方舱医院打响。方舱医院是从无到有建成的、专门收治新冠病毒轻症及无症状感染者集中医学观察的场所,作为上海第一批入驻第一个市级方舱医院的医疗队,和自己医院相比,在设施设备简陋的现实条件下,面临着感控安全、医疗安全、信息建设、物资保障、综合协调等各方面前所未有的难题。到达阵地之时,就是战斗打响之刻。3月26日,刚刚踏入世博展览馆,梁爱斌第一时间就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之中,科学划分工作小组、紧急进行感控专项培训,召开感控、医务、护理、保障、信息、核酸采样、员工关爱等专项工作会议,布置任务、分配人员、制定方案,各项工作很快安排得井井有条。次日晚8时许,世博展览馆方舱医院H1区开舱收治首批感染者,直至29日上午8时1650张床位便收满。饿了扒几口泡面,困了囫囵打个盹,在这36个小时里,梁爱斌连续坚守在指挥部协调转运、调度力量,高效、安全地完成了H1区的感染者收治任务。作为队长,他每天都要和卫健委等上级部门、医院本部,和医疗队专家组、护理组、感控组、物资保障组、核酸采样组等对方舱运营的各项工作进行沟通和协调,并根据情况将具体任务细分至各工作组,确保救治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如同作战前沿的指挥官,时刻将各项作战任务下达到各组,确保方舱医院医疗救治工作高效、安全、有序地开展。4月5日,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医疗队将世博展览馆方舱医院H1区移交给部队医院转战普陀区新曹杨方舱医院。梁爱斌精心部署转交工作,安排各工作组仔细做好感染者病情信息整理、舱内外物资清点、各项工作制度梳理、各组工作经验总结等,与接收方在舱内舱外面对面一一交接,让对方迅速了解工作内容、获得工作经验,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保证转交秩序平稳。带队队长用军人特有的坚定语气说:“感谢梁院长,也感谢同济医院医疗队,这么细致认真地向我们进行各项工作的交接,毫无保留地向我们传授经验,让我们尽快熟悉环境并迅速投入战斗。祝我们两支医疗队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上海的疫情防控做出更大贡献!”
党建引领抗疫工作。出发前,医院便成立了医疗队临时党总支,下设8个党支部,由梁爱斌担任党总支书记。梁爱斌经常组织线上会议了解情况、部署工作,各支部书记压实工作,关注党员的思想和情绪状态,关注关心一线医护人员的需求,为医疗队鼓舞士气。队员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有114名队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4月7日,梁爱斌率队来到了还未完工的普陀区新曹杨方舱医院施工现场,这里是一片废弃多年的工业园区,分布着多幢三层楼的厂房,规划床位2450张,原计划由三家医院医疗队入驻,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由同济医院医疗队独自承担收治任务。和世博展览馆不同,这里作为区级方舱医院,由区政府提供方舱医院的保障服务。梁爱斌进入新曹杨方舱医院后,坚持包括感控、医疗在内的安全第一的理念,对院区的感染者和工作人员出入口设置、更衣区和脱衣区的设置、设计,深入现场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普陀区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顺利完成方舱医院的建设并立刻投入使用。在此期间,梁爱斌每天和区工作组召开联席会议,协调保障人员感染控制、物资供应、舱内设施设备维修、感染者生活物品调配、警务安全、患者转院等工作;召集医疗队各工作组组长每日晨会,对感控、医疗、护理、物资保障、核酸采样等各项工作进行问题分析、任务布置、制度修订、环节优化,克服了6幢楼共18个方舱病区,感染者分散、管理盲点多难度大等困难,全体队员戮力同心,全力以赴,很快使普陀新曹杨方舱医院的感染者集中医学观察工作顺利开展,开舱仅5天便出院了第一批感染者。在此期间,普陀区区委和区卫健委领导先后来新曹杨方舱医院调研,对同济医院医疗队开展的工作表示了极大的肯定:“毕竟是三甲综合性医院的团队,有你们在,我们就放心了!” 4月10日,医疗队接上级指令,以牵头单位的身份,参与金山天华路方舱医院的建设。梁爱斌把新曹杨方舱医院医疗队工作转交给医院副院长高源,便匆匆赶往金山,转战第三个战场。而这次,他又多了一个身份——金山天华路方舱医院总指挥长。
金山天华路方舱医院由废弃十余年的仓库改造而成,共四个舱位、设计床位5030张。同济医院作为牵头单位、上海建工集团负责建设、医疗物资保障和运维,金山区政府履行属地责任,统筹组织后勤、城管、消防、公安、应急、环保等工作,由同济医院和龙华医院两支医疗队负责感染者救治。
梁爱斌身为金山天华路方舱医院总指挥长,充分发挥专业能力和市、区两级方舱医院的管理经验,围绕感控安全、医疗安全和环境安全等主线,对院区的规划、设计提出总体要求,并在施工环节不断提出优化方案,经过四天五夜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被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办公室誉为“全市近期交付的最优秀的方舱项目之一”,被国家联防联控督导专家、中华医学会秘书长王健称为“星级方舱”的金山天华路方舱医院,也得到了上海市总工会主席莫负春的高度赞誉。
没有安全,一切都是零。梁爱斌院长继续坚持安全第一的理念,狠抓感控安全、医疗安全,保证医疗队不减员、感染者不转重症不发生意外。为保证医疗安全,同济医院医疗队在全市方舱医院中率先组织开展线上MDT(多学科综合诊疗),根据感染者的病史特点和体征,针对病情发生变化的情况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讨论,提出专业的诊疗意见,保障了感染者的生命安全。同时,考虑到部分感染者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性疾病,医疗组还在方舱内组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等16个科室的医生开设了专科医疗咨询门诊,平均每天接受近200次咨询,受到了方舱内患者们的一致点赞。结合世博展览馆方舱医院和普陀区新曹杨方舱医院的工作经验,梁爱斌组织医疗队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和方案,大大提高了感染者在集中医学观察期间的安全性,并将感染者入院和出院过程的时间压缩到最短。安全、有序继续成为收治感染者入院的两个关键词。为配合全市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要求,核酸采样组在拿到“核酸双阴”数据后,医疗组立刻整理信息,并发送到医生组,值班医生在专家组指导下对核酸双阴感染者根据出院标准进行认定,护理组马上组织感染者进行信息登记及去向,再由医疗组将拟出院感染者清单和去向向市转运专班上报,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用时仅4小时。护理组也在患者信息登记、出院宣教、物品消杀等出院环节从人性化、规范化方面多次进行优化,在提速的同时提升感染者的医学观察体验。出院手续顺畅,入院也要行云流水。转运车刚刚停下,医生立刻上前向司机了解感染者的总体情况,然后所有感染者被分为两列,秩序井然地等待预检、分检,综合判断后,护士核对人员信息后带领他们走入舱内并安排床位、登记入院信息。运营方上海建工集团积极联动,组织保障人员维护秩序、为感染者做好生活物资保障,让感染者入舱第一时间有吃有住。此前,为提高入院效率和病史采集的完整性,医务组创新流程,对入院信息登记进行细化和补充,增加相关症状和基础疾病信息的采集,由感染者自主扫码填写、上传并自动导入入院录,医生只需在后台审核确认即可,大大提高了病史采集的效率和质量,也大大缩短感染者办的入院手续的时间,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为更好地对感染者进行分类管理,医务组联合信息组,在信息系统内对无症状者和轻症感染者进行标识,便于医生动态了解感染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置,确保感染者的医疗安全。
同时,梁爱斌高度重视方舱医院信息建设。他认为,信息工作是收治、诊疗工作的基础,是医生护士对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有力支撑,对从入院登记、入区分床、核酸采样规则制定、出院条件筛选审核到出院信息填写等方方面面的流程起到了关键作用,利从医疗、信息双口径对数据进行核对确认,保障数据准确性和实时性,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数字化管理水平、提升运营效率,多管齐下缩短感染者转阴天数,实现了方舱医院感染者“快进快出”的总体要求。
附属同济医院医疗队自3月25日组建以来,梁爱斌率队出征,不辱使命,进世博、转普陀、战金山,以实际行动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为上海疫情防控早日实现社会清零,贡献同济方案和同济力量。
“对我来说,目前我们医疗队负责的三个方舱医院累计2000多位感染者转阴出院只是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最终要让每个医疗队员平安回家、让上海全面社会清零,才算取得最终的胜利。”梁爱斌表示。
使命在肩,奋战一线
尤春芳,中共党员,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外科总护士长,她作为一名资深护士长,拥有丰富的临床护理与管理经验。3月22日夜,得知医院将组队前往方舱医院后,她第一时间报名,并作为护理组的总领队,带领160名护理姐妹投入到一线抗疫工作中。
本轮疫情发生后,这支队伍先后辗转于世博展览馆方舱医院、普陀区新曹杨方舱医院、金山天华路方舱医院等多家方舱医院。尤春芳是一名有着17年党龄的党员,她所在的护理组中,90后护士占比近七成。在她的带领下,团队中先后有114位护士递交入党申请书,组成了8支突击队,有力地提升了整体战斗力。
性格沉稳、业务过硬,尤春芳是一名资深护士长,但此番“进舱作战”,对她来说却是人生第一次。
3月22日深夜,一阵急促的微信提示音将尤春芳从梦中惊醒:“支援世博展览馆方舱医院,立即组队”。时间紧任务重,党员带头先行,很快,一支90人的护理队伍组建完毕。而后不久,这支队伍又增补至近160人。
尤春芳有丰富的临床护理与管理经验,考虑到此次要对战的是传播力极强的新冠病毒变异株,进舱前,她特地向有援鄂经验的同行请教,只为将准备工作做得再充分一点。
有个细节很多人记忆犹新。正式开舱前,尤春芳专门增加了一份额外的工作——点床。医疗队所负责的H1舱占地面积大,尤春芳带着护理组走了近1小时细致地点出了1640个核定床位,“走得脚底发软,但我们心里有了底气!”
3月27日,医疗队迎来首批阳性感染者进舱。“120救护车一部部驶来,从入舱口一直排到马路上。”尤春芳立刻调动40名队员全部进舱,不到30小时,医疗队共收治1600余名阳性感染者,H1舱满舱运转。
在世博展览馆方舱医院,尤春芳连着熬了好几个通宵,当流程终于理顺时,新的指令来了——转战新曹杨方舱医院,这是同济医疗队第一次以方舱医院筹建者和医疗队的双重身份接手新的方舱。在这里积攒下的经验,也为金山天华路方舱医院的顺利开舱打下了基础。
“埋头做就是了,艰难时刻总会过去。”一个多月战斗下来,筋疲力尽几乎是所有人共同的感受,但乐观的尤春芳,总会用一句句鼓励人的话语,带着团队开启一次又一次“从零开始”的征程。
在方舱,入住者年龄不等、需求不一,如何尽可能照护周全?尤春芳的一番回答让记者印象深刻:团结“隐形战友”,和“大白”一起战斗。
“隐形战友”,正是方舱中的志愿者们,他们中的很多人,最初入住时其实都是感染者。
不久前,金山天华路方舱医院内年龄最小的方舱志愿者——9岁的小词与“大白”们告别,和妈妈一起出舱了。“每天上好网课后,小词总会穿梭于方舱内,帮着其他志愿者一起分发餐食和饮料。”尤春芳说,包括年幼的小词在内,穿着志愿者马甲的一抹抹红色身影,是方舱里一道别样的风景。
自附属同济医院医疗队支援方舱以来,已有300余位来自各行各业的阳性感染者化身方舱志愿者,与医护们并肩作战。
有几天,金山天华路方舱医院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出舱高峰。“能在这场战‘疫’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守护这座热爱的城市,义不容辞。”与之相应,另一份在她内心深处不断增长的喜悦,则是目睹团队的成长。
“任何事都可以跟我说,什么时候打电话都可以。”不少90后护士还记得,医疗队组队第一天尤春芳说的这句话。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士的自身感控防护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基石。为此,尤春芳经常召集护士们召开线上会议,不停地向队员们重复院感防控的重要性及日常防控的要点,直到每位护士将感控要求深入到骨子里,落实到行动中。
在并肩抗疫的战场上,尤春芳是很多90后护士眼中的榜样。正如她所说的一句话:自从穿上“大白”,一种力量就自心底涌出来,这身衣服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同舟济世,博医精诚。
他们,是同济力量!他们是去治愈患者,也是去治愈这座城市,是去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白衣铠甲、勇往直前,他们必将凯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