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2个月内连发3篇权威学术期刊封面论文,杜建忠教授团队在肿瘤新型疗法等方面取得系列重要研究进展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时间:2022-05-26  浏览:

疫情之下,科研攻关不止步、不断线。自3月9日学校实行疫情防控动态管控以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杜建忠教授团队及时调整了科研工作方式,通过定期的“云组会”和不定期的个性化指导,持续稳步有序推进科研工作。

5月25日晚,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杜建忠/朱云卿/范震教授团队一篇题为“π–π Interlocking Effect for Designing Biodegradable Nanorods with Controlled Lateral Surface Curvature”的论文,以封面论文(Front Cover)发表于美国化学会著名学术期刊《材料化学》(Chemistry of Materials)。近日,团队在多肽自组装的形貌调控、机理解析及肿瘤新型疗法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进展,这是自今年4月1日以来团队重要研究成果第3次以封面论文发表于美国化学会期刊。

生活中,人们在编织毛衣的时候,用的是两头尖的“棒针”,而在树立旗帜的时候,用的是两头钝的“棒杆”。同样,在微观世界里,纳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也息息相关。虽然在生活中不乏“磨杆成针”的例子,然而在纳米尺度下,如何实现“磨杆成针、变针为杆”,则是一个有趣但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杜建忠/朱云卿/范震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高效调控分子链之间相互作用的ππ互锁效应(ππ Interlocking Effect),在纳米尺度实现了“磨杆成针、变针为杆”,进而为构建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可生物降解纳米棒提供了新概念。

ππ互锁效应基本原理如图1A所示:聚多肽PBLG首先形成稳定的头尾相接HTThead-to-tail)结构,然后诱导其以反向平行堆积的方式聚集,而HTT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则通过PBLG分子的端基进行调控。譬如,四苯乙烯α-端基之间形成的ππ相互作用如同一把“分子内锁”,可牢牢锁住组装过程中HTT链的刚性,使其不易弯曲,从而形成具有笔直外侧面的纳米“棒杆”。团队将这种HTT链间的ππ相互作用称为ππ互锁效应。理论上,根据该效应,通过设计不同的端基就可以调控HTT链间的ππ相互作用,进而实现“磨杆成针、变针为杆”。

1. A)纳米棒自组装机理示意图;(B)通过ππ互锁效应实现纳米棒的形状从“棒针”到“棒杆”的调控

为了验证该理论,团队设计了三种具有不同α-端基的PBLG以提供不同程度的ππ互锁效应,并研究了组装体的形貌。结果表明,随着α-端基的苯环数目递增,ππ互锁效应也相应增强,纳米棒的结构也经历了从“棒针”到“棒杆”的渐变(图1B)。此外,为了进一步验证该ππ互锁效应的普适性,团队还研究了在不同组装温度(TSA)下,具有不同α-端基PBLG分子的自组装规律(图2)。

2. 不同α-端基的PBLG在不同组装温度下形成的棒的形貌

以上结果表明,可通过PBLG端基类型和自组装温度来控制HTT链之间的ππ互锁效应的大小,进而控制纳米棒的结构。该π-π互锁效应还有望拓展到其他领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系2020届博士江金辉(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博士后)与2019届博士孙辉(现为宁夏大学副教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杜建忠教授、朱云卿研究员以及范震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chemmater.2c00116

相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jMyIfdmLiHsxCgRs3i_xg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