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李瑞杰:凝聚共识,谱写同济体育新篇章——新时代高校体育工作的新认识

来源:体育教学部   时间:2021-11-07  浏览:

“十四五”时期,是同济大学扎根中国大地,以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到 2030 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目标关键的五年。在“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新时代同济精神文化的浸润下,在“学术与育人”第一价值追求的熏陶下,发扬同舟共济的精神,围绕高校体育工作谈一些认识和想法,以期为学校“十四五”建设谋篇布局,画好同心圆。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同济大学作为培养引领未来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的著名高等学府,今天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决定着未来学校发展的国家地位、国际影响和社会声誉。今天我们所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也很大程度决定着未来国家和社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因此,要深刻理解“教育是面向未来的育人工作”,在高校体育工作中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康健之论述”与“同济天下、追求卓越”的历史传承 

国立同济大学的首任校长张仲苏以“康健之精神必寓健康之身体,惟有健康之身体,方能阐发深邃之学理”对同济学子寄予殷切期盼。百余年来,体育在同济的人才培养中,从来不曾缺席,从老校歌“好一片中国大地,不健康身体,真可惜,真可惜”的感叹中可以看出同济对人才培养坚持“同济天下”的以体育人观。特别是处于人工智能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每天人的能量消耗当中,最好应该有骨骼肌收缩引起的体力活动消耗,而不完全是心智的脑力消耗,否则永远无法延长有质量生命的长度。   

体育作为同济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增强学生体质、完善学生人格、锤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育实践过程中,一直秉承倡导对学生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和团结精神的培养,用同济体育“追求卓越”校园故事来激励教育学生。

体育工作也是同济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是身体健康剂和工作润滑剂,每年举办的各类教工体育活动不仅丰富了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比赛也加强了院系和职能部门的交流与沟通。

体育活动尤其是集体项目的体育活动是人与人、师与生、系与系、学校与学校乃至国家与国家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手段。体育使得师生学会把自己放在集体里面来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在集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使得老师和学生在活动中培养组织协调能力,体育还有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特别是一些同场对抗性的体育项目中,以足球为例,如何在高对抗的激烈环境中,以宽广的视野,形成瞬息捕捉机会并快速决策的能力,一定需要强大卓越的心理作为支撑。

体育活动的观众也是可以受到体育精神的感染。参与啦啦队,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是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的熏陶。如何欣赏体育比赛,如何正确看待比赛结果,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心态的磨炼和育德的过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些虽然落后而始终坚持跑到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起敬的观众也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新时代的高校体育工作要聚焦师生二元主体的身心健康,只有身心健康和敢于拼搏的好教师才能培养出“同济天下、追求卓越”的好学生。 

“以体之强健 济国之盛年”与“育体铸魂”的时代命题与规律认识

如何将“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贯彻在体育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全员和全方位之中,进一步挖掘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和体育项目文化和精神中的“真善美”元素,将“五育”并举中“育”社会主义接班人强健之“体”和“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魂”融入到体育课程建设体系中。

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要不断加强对以下规律性的认识。

首先,要加强教育教学规律的新时代认识。当前大学生主体已经完成了从“90后”向“00后”的过渡,2000年之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正是面临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新知识的获取渠道已经远远不止课堂和书本,我们不能再用今天过时的知识和技能去教育培养明天毕业的学生。单纯体育技能的传授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程内容的需求,需要从历史、辩证和情感的视角,引导学生对所喜爱的体育项目进行深刻“阅读和践行”,理解体育项目的运动规律和项目背后的体育科学认识、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在体育课程实践领域,培养他们“崇尚科学,创新引领”的同济文化。

其次,要精准把握当代大学生生长发育的趋势与规律。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已经提高了当代大学生的平均身高水平,外在形象可以用“长势喜人”来形容,但每年新生开学后的体育课,却让体育老师倍感压力。引体向上,一个班级的男生能完成三个以上的凤毛麟角,一个都拉不起占多数;耐力跑,一个班级能够跑到优秀的学生屈指可数。外在的高大身材难掩“内核动力”的明显不足,这个状况是全国高校新生生长发育的普遍情况,如何提升和全面加强“内核动力”显得尤为关键。

最后,要增强对当前学生体能发展和动作技能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全面理解。动作技能的形成需要有良好的身体形态和体能作为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将发展基础体能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是在新生阶段要保证每堂课都有一定比例的基础体能练习。大学阶段不仅是学生体育行为养成的增强期,更是体育行为中断的敏感期,需要给予高度重视。体育教育部门要以“善意的强制”完成学生初期对体能练习的实践活动,最终形成“耐力是基础、强度是核心、力量是关键、技术来表现”的体技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德智皆寄于体”与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的守正创新 

毛泽东主席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说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从体育运动开始。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育体”与“育德”和“育智”统一起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通过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进一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提升人文科学素养和创新引领的素质。

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隐性教育功能,让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掌握运动技能、健康知识、人文精神与项目文化等,潜移默化地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通过校园体育活动和竞赛,培育学生善于拼搏和顽强进取的奋斗精神,帮助其养成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和规则理念。讲好同济的体育故事,树立校园体育中的一批先进代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弘扬的正能量,使学生在体能自我修为中、同场对抗实战中、隔网竞争比拼中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乃至个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底线,进而形成永不言败、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

新时代的高校体育工作要聚焦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充分发挥“以体育德”和“以体育智”的功能,通过“以体育人”最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系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党委书记)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