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人文学院团队暑期赴奉贤调研,助力非遗传承发展

来源:人文学院   时间:2021-09-14  浏览:

在刚刚过去的暑期,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上海市狮爵艺术中心(同济大学实习基地)等组织的同济大学“创意上海,心意奉贤”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上海市奉贤区,实地考察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色美丽健康产业。通过采风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团队成员感受奉贤风土,挖掘奉贤特色,并积极为奉贤区非遗创造性转化、促进文旅融合、打造奉贤品牌文化建言献策。

奉贤区位于上海南部,早在4000多年前,奉贤的先民就从良渚文化的薪火中开启了江海、柘林两个古老文明。近年来,奉贤区提出了将奉贤打造为“新片区西部门户、南上海城市中心、长三角活力新城”的全新定位,奉贤的“换道超车”之路,离不开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不顾盛夏酷暑,实践团队11名成员一行沿着奉贤非遗古迹,一路探访。清净恬淡是古城的常态风貌,而非遗更是来源于群众生产生活实践、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在奉贤山歌剧、齐贤皮影戏等一众文化遗产中,奉贤滚灯最具代表性。

   

“滚灯,就像我的玩具一样,我喜欢和它一起玩。”来自奉贤区绿太阳幼儿园的小朋友童童(化名)说道。从七百余年前为迎接太平军而作的庆祝表演初萌芽,到20世纪80年代在区、镇政府与群众工作者大力引导下高速发展,奉贤滚灯作为一项强身健体的传统艺术,受到了国家重视、百姓欢迎。它的发展路子越走越宽,舞台也越来越大。从镇到区到市,再到全国,在一代代手艺人的积极传承和不懈创新下,滚灯承载了奉贤艺术传统美的理念、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热切追求,成为了极具韵味与特色的奉贤文化符号。

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团队了解到,尽管奉贤滚灯在老一辈中广受欢迎,但在年轻人当中知名度并不高。调研发现,尽管奉贤滚灯已初具发展雏形,但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非遗传承仍面临诸多难题:一是一批老艺人相继离世,部分高难度滚灯技巧濒临失传;二是手艺传承人培养周期过长,培养成本逐渐增加,再加上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等原因,非遗新老几代传承人之间的衔接不甚紧密,技艺传授鸿沟拉大;三是同大多数非遗类似,传承者手艺人们收入普遍不高,致使如今奉贤滚灯艺人队伍人数逐渐减少,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呈现缓慢没落趋势。

找准症结开处方,直面困难再出发。实践团队经过实地走访调研与查阅资料,对奉贤新区文化资源分布与优势形成了清晰认知。在团队内部召开的专题研讨会与总结会上,同学们分享了各自在此次实践中的心得体会。经过热烈讨论与协商,最终就传承保护非遗、树立奉贤文化新标这一议题达成共识。作为实践项目指导教师,人文学院朱崇志教授、万燕教授给学生指点研究思路,狮爵艺术中心负责人林旭峰还为学生提供艺术指导。

团队认为,要用好非遗这把地区发展的“金钥匙”,打开文旅深度融合的大门,就要聚焦本土非遗特色项目优势。今年10月正值长假高峰,正是举办奉贤国际滚灯节的好时节。可依托当地的古老建筑、独特的民风民俗,以滚灯工艺与装饰打造美轮美奂的视觉体验,以滚灯歌舞节目给予游客别具风格的听觉享受。

团队指出,植根千年文化,拥抱数字时代,还应深度挖掘当地非遗资源优势。在借鉴奉贤海湾马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践团队提出静态海湾风光与动态滚灯表演相结合的旅游模块设计,形成了海上滚灯浓氛围感式布景构想与延拓摄影合作、微视频、影视节目制作的发展思路。

团队建言,奉贤要利用数字时代强势媒介——短视频讲述奉贤故事,通过文化重要载体——文学和文字展现奉贤风貌,借助视觉艺术创意作品——平面设计撷取奉贤非遗精华,传达奉贤精神理念。凭借5G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优势,以灵感与技术实现非遗保护传承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扎根本土特色,探索乡村振兴新途径与奉贤“超车”新弯道,以更灵活、更轻松、更快捷、更鲜明的形式向公众展示奉贤形象,传播非遗文化。

在当地调研时,团队还来到“东方美谷”实地参观。东方美谷企业作为国产美妆产业领头羊之一,在科技创新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发展中为奉贤新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今后将借产业发展“接力新一棒”的动能,为非遗保护保驾护航。

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实践活动中,同济学子围绕奉贤新区“遇见未见”的地区核心理念,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脚步丈量奉贤热土,用新媒体手段弘扬非遗文化,为奉贤乡村振兴与地区发展出谋划策,贡献青春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一代的使命与担当。(人文学院学生 陆柔)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