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虞区校地合作活动举行,校地党建聚力共谋城乡蓝图

来源: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时间:2021-07-26  浏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717日至18日,2021年全国高等院校浙东古运河(上虞段)设计竞赛评选颁奖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虞区校地合作活动在绍兴市上虞区举行。

浙东古运河(上虞段)位于东关街道境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我国较早的人工运河之一。为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宝贵遗产,助力运河城镇转型,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先锋队,多年来始终坚持知行合一,通过“党建+实践”等多种途径,发挥专业优势,服务乡村建设实践。立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时代背景,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十六、十、五、九党支部延续初心,以助力乡村振兴致敬建党百年,在实践中忆党史、学党史、促发展,自今年4月份启动与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的党建联合活动以来,校地双方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齐发力,共同为浙东古运河沿线城乡发展进言献策,造福地方百姓。此次活动既是对过去3个月行动的检验,也将为双方后续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3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研究专委会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政府启动全国高等院校浙东古运河设计竞赛。东关街道承办此次竞赛,期望借助活动契机,深挖浙东古运河(上虞段)文化瑰宝,着力提升宜居宜业的江南水乡韵味。我校教授朱介鸣,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松,副教授鲁晨海、田宝江,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空间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裴新生等一众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亲临指导。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硕士研究生组成了多支团队参与此次竞赛,其中包括来自各个支部的多位党员同志,他们通过扎实的专业知识为上虞区发展绘制蓝图。

7月17日,进入决赛的18个方案依次进行现场答辩。经过专家组评选,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硕士研究生组成的6支参赛队伍此次为上虞提出的《“时”来“运”转》《水萦浮东关 织锦沉虞香》《水韵东关今尤甚,乡音画意酒巷深》《文游两脉 醉美东关》《清欢至味 耕读传家》《叩古·问今·启未》6个方案分别获得了竞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学生们从基地居民和游客的互动关系、人本视角的游览体验、在地产业的激活以及特色活动的组织等方面出发,以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打造融合历史遗产、生态保护、传统生活、休闲旅游以及文化传承的复合功能街区,塑造东关新景观、新地标、新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共生、互动的优美蓝图。参赛队伍现场利用动画形式重现运河生活场景,为大家勾勒出一幅繁华的江南百景图,令人印象深刻。

在7月18日举行的同济大学—上虞区校地合作仪式上,“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绍兴上虞实践基地”在挂牌成立。双方将利用上虞现状发展机遇与同济大学博、硕士研究生的建筑、城乡规划专业知识,谋划乡村振兴发展,推动上虞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于2017年成立,是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生社团,由学校相关学科教授和博士组成专业导师团进行指导。社团自成立后,已先后组织30余支实践团队赴浙江、福建、云南、四川等地18个县市的百余个乡村开展田野调查和公益活动,为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会上,为进一步加强学术团体与地方合作,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与上虞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举行合作基地挂牌仪式。朱介鸣受聘合作基地顾问。

在乡村振兴学术共建研讨会上,围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下的乡村振兴”这一主题,我校教授张松、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孙以栋、我校副教授鲁晨海、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副书记金斌分别以《新遗产类型的保护管理及空间规划》《重塑风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视角下的乡村振兴》《资源再生——浅谈创意设计与乡村景观的重塑》《生生不息,继往开来》为题,为绍兴上虞文化保护传承和乡村振兴发展把脉问诊。学院研究生第十六、十、五、九支部的博、硕士党员通过“靠谱云课堂”在线上、线下积极参与了学习探讨。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院此前就已经与上虞东关街道开展党建联合活动,深入素有水乡、酒乡、名士之乡美誉的东关街道进行实地调研,探索如何利用古运河两侧的自然景观打造休闲亲水空间、提升村庄品质等问题。今后,学院师生将立足校地合作实践基地搭建党建共建平台,发挥支部战斗力量,以此次活动为共建新起点,进一步加强校地双方产学研合作,为上虞乡村振兴贡献同济力量。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