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2021年“同济大学追求卓越奖励基金”获奖者风采展示

来源:对外联络与发展办公室   时间:2021-05-21  浏览:

追求卓越教师奖

汪品先——德育崇尚信仰,科学贵在怀疑。

1936年生于上海,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1960年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1981-1982年获洪堡奖学金在德国基尔大学进行科研,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长古海洋学和微体古生物学,主要研究气候演变和南海地质,致力于推进我国深海科技的发展, 开拓了我国古海洋学的研究,提出了气候演变低纬驱动等新观点。1999年在南海主持中国海首次大洋钻探,开我国深海科学钻探之先河。2011-2018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为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的基础研究计划, 使南海进入国际深海研究系前列。2018年深潜南海发现深水珊瑚林,并积极推动深海海底观测, 促成了我国海底观测大科学工程的设立。同时,还成功推进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提倡强化科学的文化内蕴,并身体力行促进海洋的科普活动。著有“Geology of China Seas”《地球系统与演变》等大量著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欧洲地学联盟米兰克维奇奖,以及伦敦地质学会名誉会员、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等荣誉。曾担任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国际海洋联合会(SCOR)副主席、国际过去全球变化计划(PAGES)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发起“亚洲海洋地质会议”系列,并主持全球季风等多个国际工作组。曾任第6、7届全国人大代表,第8、9、10届全国政协委员。

戈宝学——聚焦转化医学研究,引领学生追求卓越。

1967年出生于江苏,理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医学院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系主任和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结核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长期从事固有免疫通路分子的功能机制及临床转化应用研究。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2篇)、Nature Immunology(3篇)、Cell Research、Cell Host&Microbe、Nature Micro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 (3篇)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20项,获得授权6项,并已经开始临床研究。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973项目(结题优秀)、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4项)、国家基金委重大计划集成项目、国家卫健委传染病重大专项、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等。受邀担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副主编、Cellular&Molecular Immunology编委、Pathogens编委、Tuberculosis编委、Microbes&Infection编委、Animal Diseases编委、中国防痨杂志编委、肺部健康与疾病杂志编委、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HIV合并结核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疗保障促进会结核病分会常委。研究成果获选2020年度十大医学科技新闻、ESI高被引论文、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第一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等。培养毕业的研究生入选青年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基金委优青及万人计划青年拔尖。


追求卓越服务奖

石振明——具备忠于事业的“精诚”,保持攻坚克难的“气势”,展现追求卓越的“神采”。

1968年出生于辽宁喀左,现任同济大学基建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获2020年度同济大学“师德师风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20年度同济大学“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019年上海市育才奖等管理类奖项。他先后担任同济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副教授、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城市工程地质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副主任、中组部“第九批博士服务团”西藏建设厅副厅长(挂职)、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基建处处长。任职基建处处长以来,石振明抓要点、重落实,做好部门工作的规划师,多项基建工程获评“上海市文明工地”“上海市优质结构”等奖项;善创新、挖潜力,做好队伍建设的指导员,创新管理模式,采用纵横结合方式,激活部门员工的战斗力;求精益、讲效益,做好项目管理的精算师,结合专业优势,针对项目桩基、幕墙系统、结构体系等方面,带领团队深入细致分析,为多个基建项目节省了大量投资;挺一线、迎难上,做好无私奉献孺子牛,常年奔波在最关键的施工现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记录和奇迹。

追求卓越校友奖

陈雪峰——把“收废品”做成一件高大上的事。

1980年2月生,2002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现任万物新生(爱回收)集团创始人兼CEO,曾荣获“上海市领军人才”“中国商业创新50人”等称号。自2019年7月上海市开始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以来,他带领集团加速推进自主研发的生活垃圾智能回收站落地,并于2019年6月成功完成同济大学垃圾分类投放点及“两网融合”服务点的建设,率先实现了垃圾四分类和“两网融合”体系落地。在他的主导下,集团还致力于成为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共振的典范,积极投身公益,创立并发起“回收爱·山村儿童数码助学计划”,已资助数十家山村小学、数百名山村儿童。作为一家提倡公益环保的社会型公司的CEO,他通过10年互联网行业开发、运营能力积累,集团每年回收废旧电子产品逾千万台,相当于保护16.5万亩森林,减少碳排放1.32万吨,在鼓励用户保护环境、物尽其用的同时,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创业10年来,他带领集团从零到一,茁壮成长,集团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子产品回收及环保处理平台,多次荣获“中国最具投资价值50强”“中国年度创新商业创新机构”等奖项。

追求卓越学生奖(本科生

刘佳琦——逐梦交通的探索者,追求卓越的同路人。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平均绩点4.91,专业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一等奖并获高教社杯奖、全国绿色供应链与逆向物流设计大赛特等奖等奖项共14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市级2项、校级9项,作为负责人结题上创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两篇。担任班长,带领班级获得同济大学“优良学风标兵班”荣誉称号,连续两年获得“同济大学班长论坛优秀案例建设奖”。

陈羿——做医研双精、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医生。

医学院2016级本科生,致力于用科研转化探索社会医疗问题。他探索出国际领先的纤维化治疗方式,在肿瘤筛查中提出节约医疗资源的新筛查阈值,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获专利1项。科研转化成果获得包括“挑战杯”在内国家级奖项2项、省部级2项、校级5项。作为学生干部,他组织“长三角菁英医联会”;参与首届“殷夫班”,组织延安、井冈山的红色寻根。作为医学生,他组织多次义诊活动,践行作为医生的使命与担当。

(图中左一为陈羿)

张喆——以同心情怀,传济事微光,愿做朋辈引路人。

软件学院2017级本科生,同济大学学生会主席(主席团挂职),自觉人才计划第三届青马工程“殷夫班”优秀学员。曾获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现以年级综合第一的成绩保研到北京大学,曾获数学建模美赛Finalist、国赛二等奖上海赛区一等奖等30余项奖项;累计志愿时长和朋辈教育超300小时,通过一对一咨询、讲座、公众号、小程序等方式累计辐射学生超5000人。

追求卓越学生奖(研究生)

郑雪莹——用英语服务科学,用科学改变环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博连读四年级。目前已发表高水平论文1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10篇(包含1篇共同第一作者论文),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曾先后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获国家奖学金;获第二十次全国电化学大会优秀口头报告奖、第十四届同济大学“学术先锋”称号及“优秀学生标兵”称号等;持有全国翻译专业(CATTI)二级口译证书和上海市高级口译证书。

陈御——追求卓越不是静止的状态,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应是一种精神。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五年级。他对生物学具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全国生物学联赛保送来到同济。本科及博士成绩均列专业第一。他结合自身兴趣与国家战略,围绕衰老与DNA修复开展科研,已发表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高水平论文5篇。4次获国家奖学金,还获iGEM国际银奖、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同济大学学术先锋、校优秀学生及标兵等荣誉称号。课余时,他乐于向同学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与感悟,向大家传递追求梦想的正能量。

辛旭——立言立功立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经济与管理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党建工作突出,有三任支部书记经历,获批4项学生支部对标争先重点项目,编纂6万余字的《同济大学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参考手册》。学术成果丰硕,发表高水平论文7篇,获国家级科创荣誉11项,编著教材1部;疫情期间传播同济声音,发布新闻篇均阅读量6万人次;带队参与社会实践,为上海市湿垃圾处置建言献策,获分管领导批示。获国家奖学金、同济大学先锋党员、同济大学学术先锋等荣誉。

追求卓越教师提名奖

周俭——规划让人民有获得感的城市。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党委委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ICOMOS CHINA常务理事。从事城市规划教学与研究实践工作30余年,培养研究生百余名,完成规划设计项目二百余项。获国际遗产保护奖2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1项、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21项,2004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2010年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获“中国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参与上海2010世博会场址规划设计,带领团队赴汶川、都江堰和雅安地震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持续参与雄安新区的规划设计工作,参与长三角生态绿色示范区规划研究工作。

张德禄——四十年初心不改,中国外语研究的领路人。

1955年出生于山东,文学硕士,现任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功能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长期从事系统功能语言学、英语文体学、符号学、外语教学、语篇分析等研究,硕果斐然。独创了“语篇衔接与连贯一体化模式”“多模态话语研究综合分析模式”等,连续几年排名中国“高被引外语学者”前列。主持国家社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共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辞书等26部。共获得教学科研奖励20多项,其中省部级奖励12项,包括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的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主持科学研究课题11项,其中国家课题2项、教育部规划课题2项等。

追求卓越服务提名奖

徐云霞——初心不改,追求卓越。

1982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现任同济大学中意学院副院长、设计创意学院办公室主任。她曾先后荣获2013年、2014年、2015年、2017年、2018年、2019年考核优秀职工,2011年“同济大学留学生教育先进个人”称号,“同济大学2019年度优秀新媒体工作者”称号,2020年“同济青年五四奖章”,所在集体多次获得校级荣誉。以院为“家”、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是徐云霞一直贯彻的职业品质。10余年来,她爱岗敬业,承担学院行政、外事、外联等各项工作;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出色完成各项任务,始终不忘初心,服务师生,实现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的工作目标。

=
追求卓越学生提名奖(本科生)

毛欣越——讲好中国故事,磨砺科学素养,服务社会需求。

外国语学院2017级英语专业本科生。现以排名第一的成绩保送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曾任同济大学学生会副主席。她夯实专业学习基础,讲好中国故事,多次在跨文化交流赛事中获市级及以上奖项;潜心学术研究,磨砺科学素养,主持国创项目,撰写核心期刊论文;拓展实践经历,服务社会需求,创办面向认知障碍老人的公益服务团队,将人文社科知识与社会需求、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是践行新文科发展的学生先锋。

陈淮博——探索自然之美,永攀科研高峰。

汽车学院2016级本科生,主要研究兴趣为燃烧学、计算流体力学。本科期间研究成果发表于燃烧学顶级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是该刊创刊93年以来同济师生第四次发文。担任SAE Technical Paper审稿人。曾获同济大学“学术之星”称号、国家奖学金等荣誉。现已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校博士/硕博连读录取及苏黎世联邦理工等多所世界名校硕士录取offer。

孟诗乔——志存高远,博学笃志,引领土木工程智能化发展潮流。

土木工程学院2017级本科生,平均绩点排名专业方向第一名。专业学习之余,积极投身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学习并致力于土木工程和人工智能的学科交叉研究。在科创活动中,他多次作为第一作者发表EI检索、SCI检索论文,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为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研究人员进行学科交叉方面的探索。同时,他积极发挥自身的影响力让更多同学了解科研,走上学科交叉的科研之路。

追求卓越学生提名奖(研究生)

张文津——向平地起广厦万千。

土木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政治立场坚定,勤奋学习、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积极服务他人,投身于各类工程实践、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曾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获评年份为2015年、2018年、2021年)“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在担任上海市学生联合会驻会执行主席时,在同学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吴交交——科研卓越、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共命运。

医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3次,获同济大学优秀学生标兵、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先锋、中国海洋大学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荣誉称号。热爱科研,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在Advanced Science、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Small等著名期刊发表文章。曾前往瑞士、西班牙、日本知名学府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多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并获得最佳墙报奖及优秀口头汇报奖。

初松峰——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守护人,发出乡村振兴的“同济声音”。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获“同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多次获得奖学金,立志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守护人”。长期从事乡村振兴工作,在十余省市开展乡村遗产保护利用研究。作为研究生支部书记,带领党支部开展一系列党建助推乡村振兴工作;作为主笔人,参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管理相关政策的研究与制订;乡村实践被作为典型案例,获得国际认可与推广。

年度卓越校友奖

张辰——攻坚克难,诲人不倦,给排水领域的泰山北斗。

1964年5月生,1985年给水排水专业本科毕业,现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优秀设计金奖1项,行业优秀设计一等奖10项,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大师和生态环境部技术领军人才称号。从业36年,他以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城镇水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防治为己任,主持设计给排水领域重大工程100余项,在行业中开创高质量发展和高标准建设之先河,其中,主持设计亚洲最大的污水污泥臭气全达标上海白龙港污水厂,获国际土木工程协会“百年工程奖”。创建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和内涝防治标准体系,主持编撰了20余部国家和行业规范标准,填补了多项国内标准体系空白,为规范我国排水系统建设、完善我国环境管理机制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他热忱帮助青年人才成长,以科研课题、工程设计、标准编制等项目bgm为载体,形成了具有上海市政总院特色的技术经验培训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给排水专业高层次技术人才,为推动我国给排水专业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他积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通过共同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方式加强企业与学校的产学研用结合。

李亚明——践行传统村落改造,努力做乡村振兴的先行者。

1967年10月生,城市规划1985级本科、1992级硕士、1995级博士,现任厦门朗乡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经过规划设计、城市管理、房地产开发等多种角色的历练以后,近年来,他更多地关注古村古镇的改造与活化。自2015年以来,主导并投资了近十个传统村镇的改造项目,包括福州连江坂顶村,将石材加工的重污染村落改造建设成2021年福建金牌旅游村,还有古厝民宿,使其成为福州市公安局官方微信推介和承认的福州市首家民宿。同时,他积极展示乡村改造的中国经验。2018年,利用刚刚改造好的三落厝街区,成功举办第16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我们的乡村”主题巡展,并受邀参加了“我们的乡村”世界巡展,先后在德国柏林Aedes画廊及第14届巴西库里尔蒂巴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亮相,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乡建的宝贵经验。此外,他推动传统古镇改造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在他的努力下,一个没落的工业城市山东淄博博山颜神古镇,通过传统古镇改造,实现了带动当地传统艺术产业陶瓷和琉璃的跨越发展。

王凯——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让“有风景的地方有经济”。

1963年11月生,1986年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毕业,现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他是我国城市与区域规划方面的知名专家,主持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设计项目,是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杭州、宁波、厦门等城市发展战略负责人,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首席专家。发表论文40余篇,专著有《国家空间规划论》《中国城镇化的速度与质量》《中国城市群的类型和布局》《规划知与行》等。获得多个奖项,其中《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京津冀城乡规划》等项目获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技术总牵头单位,从雄安新区谋划论证阶段就深度参与相关规划编制工作,为新区规划体系四梁八柱的搭建提供了强力支持。目前,他正带领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研究和设计团队,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力争为“千年大计”的建设与发展递交满意答卷。

高伟俊——站在世界学术舞台上的低碳城市环境建设者。

1962年2月生,1982年供热通风专业本科毕业,现任青岛理工大学教授、博导,曾获“青岛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日本建筑学会最优秀设计奖”等奖项。他长期从事环境建筑学、循环建筑学、智慧建筑学、海洋建筑学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曾创建日本都市环境工学新领域。参与制定日本首批环境示范城市北九州市环境未来城的都市低碳环境规划;曾主持日本东京都、福冈县及周边等多个都市圈的环境模拟与评估工作,对日本现代都市规划和运行模式产生深刻影响。与美国加州大学200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Daniel Kammen等共同开发的城市能源环圾规划解析系统,广泛应用于日本和亚洲的城市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中,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设成效,于2018年被授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称号(终身),是该院首位中国籍的外籍院士。此外,他还热衷于社会公益活动,在HIBIKINO中日文化交流会中担任会长,在渥美国际交流财团担任理事,在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担任同济大学日本校友会第三任会长期间,凝聚了在日校友力量,搭建互助平台,为校友排忧解难,受到校友们的好评和尊重。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