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李泓冰作题为《“看见”的力量——从非典到新冠,看大众传播与社会治理的巨变》的报告
来源:艺术与传媒学院
时间:2021-04-15 浏览:
近日,同济高等讲堂第80讲暨“惟新讲坛”第33期《“看见”的力量——从非典到新冠,看大众传播与社会治理的巨变》在嘉定校区举行,线上平台同步转播。校党委副书记吴广明为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李泓冰颁发了同济大学兼职教授聘书,并赠送了校徽。嘉定校区党工委、党委宣传部、艺术与传媒学院相关负责人及500余名师生聆听收看了报告。
李泓冰教授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同济大学的发展,曾在同济百年校庆之际撰写题为《与祖国同行 以科教济世——写在同济大学百年华诞之际》一文发表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从业30余年来,李泓冰教授历经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闻语境的变迁和传播的与时俱进,始终站在社会前沿。作为此次讲座主讲人,她讲述了对于两次疫情报道的观察,同时结合自身工作经历,阐述了主流媒体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李泓冰教授表示,疫情是观察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最通透的窗口。她从两次疫情的时代背景与报道差异出发,讲述作为受众的“我们”分别“看见”了什么,与17年前“非典”时期的“通告式”报道相比,此次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显然是“教育式”的,“通告式宣传”逐渐让位于多种形式的“教育式宣传”。在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话语模式从“通告式宣传”到“教育式宣传”转变,越来越多的专业媒体组织记者深入一线,出现了不少独家报道和出色的新闻故事。比较两次疫情的传播脉络,可以发现,在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专业媒体报道进步明显,在时效性、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一线报道内容的丰富,以及传媒与政府的协同互动等方面均有提升。她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日报》的报道为例,进一步指出在数字时代,只有允许“看见”、迅速“洞见”,才能引导公众情绪从恐慌到理性的转变。议题设置的公众性以及信息的可分享性、互动性、可视化、快餐化成为新闻特性的增量,在算法流量与数字陷阱的冲击下,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迎来了新的挑战。主流媒体需要放下身段,让“围观看见”走向“洞见改变”,进而成长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移动互联时代,从信息垄断到信源多元,从信息爆炸到信息过剩,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会信息管理模式从“全景监狱”向“共景监狱”转变,处于场域中央的管理者,不得不处在集体凝视的挑战和压力下。面对此类挑战,李泓冰教授认为国家需要将大众传播适时适度引入,并将其变为社会决策中的重要参照力量,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补齐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媒体监督的短板,让“看见”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才能减轻甚至杜绝公共卫生危机的发生。
讲座结束后,学生纷纷表示收获颇多,对主流媒体应该坚守的落点与底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